開創我國茶葉農藥殘留研究之先河——陳宗懋院士
陳宗懋院士,我國著名茶學專家,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世紀60年代初,他首開茶葉農藥殘留研究之先河,解決了一直困繞在人們心目中“喝茶等于喝農藥”的疑惑;80年代中,在他任茶葉研究所所長期間,組建了中國首個茶葉綜合利用研究室,將茶葉的利用從單一的飲用拓展到建筑、食品、日用、醫藥、保健、養殖業等眾多領域;90年代末,他所領導的實驗室被歐盟確認為中國茶葉出口的認可檢驗機構;他多次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政府間茶葉會議,捍衛我國茶葉行業的利益。陳宗懋院士對降低我國茶葉中農藥殘留、推動茶葉研究現代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系統開展茶樹病蟲治理研究與實踐
1960年,陳宗懋來到農科院茶葉所后,先后主持了“茶樹地衣苔蘚防治研究”、“茶樹病蟲種類調查”、“茶樹病蟲害大面積綜合防治研究”、“茶云紋葉枯病流行規律和防治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工作。他開展研究工作的一個顯明特點是先從查閱國內外文獻開始,工作中既重視基礎研究的內容,也重點考慮到如何結合生產,解決生產防治問題。如在茶樹病蟲害大面積綜合防治研究中從長白蚧的生物習性上受到啟發,創造了“長白蚧玻管預測法”,此法簡便正確,不需要設備,可以提前5~7天指導噴藥時間,在茶葉生產上廣為應用。他在70年代,根據我國茶樹病蟲發生的特點,歸納提出了茶樹害蟲區系演替規律及導致演替的誘因以及蚧、螨猖獗發生與有機氯、有機磷農藥不合理使用有關,根據這一觀點寫成的論文被當時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農業學術討論會”上選為大會報告。在此理論指導下,他深入生產第一線,推廣研究成果,對我國特別是浙江省的茶業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浙江省農業管理部門的支持下,他和全室同志一起組建了“浙江省植保聯系點”,從1971年的10個縣(市)13個點發展到1985年的74個省屬聯系點和415個縣屬聯系點,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及時將茶樹病蟲防治的基本知識推廣到基層。在此期間,浙江省茶葉產量約增4倍,其中病蟲防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該成果獲國家農業系統科技進步二等獎。
率先開展茶葉農藥殘留研究
從上世紀60年代起,使用高殘留農藥帶來的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問題,影響到我國茶葉出口。當時我國茶葉中農藥殘留分析還是空白,陳院士受命開展此項工作,以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鉆研精神,邊學習邊工作,開創了我國茶葉中農藥殘留的研究工作。四十年來,他先后進行了40余種農藥在茶樹上殘留、降解動態的研究,提出了20余種農藥在茶樹上的安全使用標準,其中18項作為國家標準頒布實施,另有5種作為部頒標準。茶葉成為全國各作物中最早提出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作物。
通過大量研究數據,陳宗懋院士提出了農藥的蒸氣壓是決定農藥在田間和加工時揮發的主要因素,水溶解度是決定茶葉中農藥飲用安全性的重要參數,并由此向聯合國FAO(國際糧農組織)農藥殘留專家委員會建議,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只根據成茶中殘留水平來確定是不科學的,應同時考慮其在茶湯中的浸出率,這個建議后來被FAO所采納。
陳宗懋院士首次明確了茶葉中DDT和六六六殘留水平徘徊不降的原因以及污染不是來自土壤或水源,而是空氣漂移的論點,提出按照農藥常用參數和主要生態條件進行茶葉中農藥殘留水平的預測研究。這種采用簡易參數和公式對一種作物預測不同類型農藥在使用后的殘留水平的方法在國際上屬首次。陳宗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次,獲專利1項(專利名稱:菊酯農藥檢定板;專利號89201367.2. 授權日期1990.2.28)。
從20世紀70年代起,陳宗懋還多次向國家和省農業部門及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提出在茶葉中禁用高殘留和劇毒農藥,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的建議,后被采納,并向全國茶區轉發,對解決我國茶葉中農藥殘留問題起到積極推動作用。1996年和1999年,他分別提出的在茶葉生產中禁用高殘留的農藥品種三氯殺螨醇和氰戊菊酯的建議先后被有關部門采納,于1997年6月和1999年11月頒布在全國實施。在他的積極參與下,我國茶葉中農殘水平明顯下降。
20世紀90年代,針對國際上大幅度提高進口茶農藥殘留標準,陳宗懋積極與歐洲茶葉委員會聯系,以科學數據為武器,提出數百頁的實驗資料,以理相爭。經過長達數年的交涉,他的建議終于被歐洲茶葉委員會接受。1998年,包括11種農藥修改內容的新標準正式頒布,對我國茶葉出口較為有利。他的實驗室還被歐盟認證為我國對向歐盟出口茶葉進行農藥殘留分析的實驗室,每年承擔5000~6000只出口茶樣的分析任務。
陳宗懋院士根據病蟲預測的實驗,提出開展茶葉中農藥殘留預測的研究。他靈活地運用了農藥的幾個物理化學參數和生態環境參數,成功地建立了農藥在茶樹和茶葉中降解的預測模型和技術,這種對一種作物上多種農藥的預測技術在國內外都是首創的,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90年代,他根據國際上化學生態學的新熱點,開創了茶樹害蟲化學生態學的新研究領域。由于學術思想有新意,先后獲得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浙江省科學基金和1項中國農科院重點項目的支持。
陳宗懋院士對茶業生產發展宏觀決策也有獨到的觀點,多次撰文提出宏觀決策參考意見,特別是茶葉對人體健康的研究。他廣泛收集世界各國發表的文獻,整理成綜述論文,對提高我國茶葉研究工作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他曾被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斯里蘭卡、中國臺灣邀請參加過15次國際學術會議并在會上作有關茶葉宏觀決策和茶與人體健康的報告和發表論文。由于他在國內外茶葉科研、生產、貿易上作出的貢獻,于1995—2014年、七次參加聯合國FAO第十一屆至第二十屆的政府間茶葉會議。在第十二屆大會上還就英國提出的茶葉標記問題闡述我國的立場和意見,捍衛我國的利益。
20世紀90年代初,他又開拓了茶園化學生態學研究新領域,在國內較早地招收昆蟲化學生態學博士生,從茶樹–害蟲–天敵三重營養關系間的化學通訊機制著手,明確了害蟲定位茶樹和天敵尋覓害蟲的化學生態學機制,揭示了在一種植物上不同害蟲誘發產生不同揮發性化合物以引誘各種天敵的現象,為尋求害蟲防治新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具創新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3項,2014年5月7日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名稱: 假眼小綠葉蟬誘捕色的篩選及數字化標準色板的制作方法,專利號:ZL2012 1 0346154.7),2013-2014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論文近年在J. Chem Ecology、J. Agricul. & Food Chem. 和J. Appl. Entomol. 等重要國際刊物上發表二十余篇,其中SCI 收錄的20篇。
推動科研管理改革,指導茶葉事業發展
陳宗懋院士,不僅具有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還具有開拓務實的領導才能。1984年,他被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上任之初,恰是我國開始進行科研體制改革之時。他深感責任重大,和領導班子的其他同志一起,調整了全所的研究結構,加強了茶樹綜合利用的研究和開發,使茶葉研究工作由過去偏重“產中”而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并舉。在他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十年期間,一手抓科研、一手抓開發,中國農業科學院兩次評比中均被授予“優秀先進領導集體”。1993、1994年茶葉所連續獲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等獎。
陳宗懋院士還有著強烈的人才意識,清楚地認識到要使科技和茶葉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必須后繼有人。他在自己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培養新生力量。他從1983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成為博士生導師。他先后培養了14名博士生,8名碩士生。他為人師表,對學生要求嚴格,無保留地進行指導和幫助,不遺余力地培養科研后備力量。
他在承擔繁重的行政管理、科研任務的同時,還兼任大量社會工作。曾任第五、第六屆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在和其他理事的共同努力下,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和科技咨詢活動。1995年,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聯合舉辦了“茶–品質–人體健康”國際學術討論會。2000年4月,與臺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和福建省茶葉公司聯合舉辦海峽兩岸茶葉科技研討會。2001年11月,與臺灣中心大學聯合,在臺中市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他還開創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和“中茶杯”茶葉包裝評比,豐富了茶葉學會的活動。
陳宗懋在他數十年的科研工作生涯中,出版和發表了大量著作和論文,他主編的《中國茶經》(160萬字),被社會公認為茶葉界的一部巨著,已重印21次,銷售已超過 7萬冊。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主編另一茶葉巨著《中國茶葉大辭典》歷時十年,共300萬字,包含辭條10000條,于2001年出版,2002年獲國家辭書一等獎和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此外,他還出版專著5本(主筆,150萬字),參加編寫專著4本(15萬字),在國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80篇,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200余篇,譯文100萬字以上。其中SCI源刊物論文20篇。
陳宗懋院士1954年從大學畢業至今,已連續奮斗了近五十個春秋。他數十年如一日,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他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3次,國家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浙江省科技成果獎和二等、三等獎各1次。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全國農業環保先進工作者”稱號,1997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貢獻獎。1997和2001年兩次獲得“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稱號。2012年和2014年分別獲“中國茶行業終身成就獎” 和中國茶葉學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世界杰出茶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