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寧夏大學・島根大學國際聯合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畢業于伊朗德黑蘭大學。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寧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教育系統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系學會理事,伊朗國家科技與文化國際合作協會特邀研究員。擔任《中國回族學研究》副主編、《民族文學研究》編委、《民族藝林》編委。
王鋒教授長期從事回族學、伊朗學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已發表《當代回族文化: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回族“花兒”傳承研究》、《當代西北農村回族社區宗教信仰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等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回族歷史文化概論》、《走進伊朗》、《解讀波斯》、《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研究》、《當代中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等8部。先后參與《中國回族大辭典》、《中國清真寺綜覽》、《中國伊斯蘭教概論》、《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中國回族概覽》、《中華回族愛國英才》等著作的編寫。多部著作(論文)先后榮獲第六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一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第六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第九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十二屆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第五屆中國僑聯科技創新貢獻獎,國際伊斯蘭和平學術獎等省部級和國際獎項。近年來,先后應邀赴伊朗、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訪學。
教育及工作經歷:
先后就讀于寧夏大學、北京大學、伊朗德黑蘭大學。
1988年-1989年入北京大學研修。
1999年-2002年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進行學術考察和留學。旋即,應邀前往巴基斯坦、德國、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曾任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書記兼副主任。寧夏大學中日國際聯合研究所所長。
學術兼職:
1、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
2、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
3、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理事。
4、中國中外關系學會理事。
5、伊朗國家科技與文化國際合作協會特邀研究員。
6、擔任《中國回族學研究》副主編、《民族文學研究》編委、《民族藝林》編委。
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回族學、伊朗學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回族學、伊朗學;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與社區發展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
1、國際合作項目:《中國和伊朗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研究》。
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散、雜居態勢與發展趨勢研究》。
3、寧夏社科基金項目:《當代回族文學現象與理論研究》。
4、寧夏社科基金項目:《寧夏城市化進程中的散雜回族問題態勢研究》。
5、回族系列工程項目《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
6、寧夏高等院?茖W研究項目 。
科研成果:
1、《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中國作家出版社 2001 年 6 月),本成果為寧夏“九五”社科規劃青年項目。2002年12月獲寧夏第六屆文學藝術作品優秀著作專著一等獎,2006年6月榮獲第六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同年11月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
2、《波斯歷史文化與伊朗穆斯林風情禮儀》(中國民族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2003年 10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作家作品專著一等獎。
3、《世紀之交回族文學的走向 》 1999年獲寧夏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4、《寧夏科教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用研究》 2000年12月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集體三等獎。
5、《走向新世紀的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 2001年獲寧夏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6、《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研究及其重點》 2003年獲“十五”西部經濟社會文化優秀成果一等獎。
7、《全球化的挑戰與民族文化的應答》 2005年9月獲寧夏第一屆文化藝術節論壇一等獎。
先后在《世界宗教文化》、《西北民族研究》、《民族文學研究》、《回族研究》等刊發表《當代回族文化: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回族“花兒”傳承研究》、《當代西北農村回族社區宗教信仰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試論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世紀之交回族文學的走向》、《當代回族文化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等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100余篇。
出版著作:
1、《回族歷史文化教程》,王鋒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當代中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王鋒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3、《解讀波斯》,王鋒 著,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王鋒,宋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5、《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開發特色優勢研究》,王鋒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6、《波斯歷史文化與伊朗穆斯林風情禮儀:走進伊朗》, 王鋒 ,陳冬梅著,民族出版社,2002。
7、《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王鋒專著,中國作家出版社,2001年。
參編:
1、《中國回族大辭典》,王鋒 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3年 。
2、、《中國清真寺綜覽》,王鋒 參編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
3、《中國伊斯蘭教概論》。
4、《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
5、《中國回族概覽》。
6、《中華回族愛國英才》。
7、《中國當代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 王鋒 參編 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8、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百家評》。
發表論文:
1 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和民生改善調查研究——以寧夏平羅、賀蘭、華西村民意調查為個案 王鋒; 何粉霞; 杜軍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05-30
2 回族醫藥典籍文獻的整理研究與應用價值初探 陳冬梅; 王鋒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3-09-30
3 當代西北農村回族社區宗教信仰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以寧夏西海固地區實證調查為例 王鋒; 徐曉美; 杜軍 西北民族研究 2013-08-15
4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簡介 王鋒; 陳冬梅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3-06-15
5 回族古籍文獻在回族學研究中的史料價值初探 王鋒; 陳冬梅 民族藝林 2013-02-20
6 寧夏城市化進程中的回族社區結構變化對民族關系和文化影響 王 鋒 獨作 絲綢之路文論 2005年第9期
7 論寧夏城市化進程中的散居回族與外來人口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王 鋒 獨作 中國回族研究論集第一卷 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
8 康德的世界 世界的康德 王 鋒 一作 論文集(英文) 伊朗徳黑蘭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9 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中國境內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王 鋒 獨作 寧夏大學學報 2005年第5期
10 21世紀中國與伊朗雙邊關系走向研究 王 鋒 獨作 絲綢之路文論 2004年第7期
11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德黑蘭與伊斯法罕 王 鋒 獨作 中國宗教 2004年第5期
12 絲綢之路與中伊之間的文化交流 王 鋒 獨作 論文集 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3 當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 王 鋒 獨作 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第3
14 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芻議 王 鋒 獨作 絲綢之路文論 2003年第7期
15 伊朗穆斯林婚俗禮俗 王 鋒 獨作 世界民族 2003年第2期
16 波斯古文明的積淀:德黑蘭與伊斯法罕 王 鋒 獨作 華夏出版社 2003年第2期
17 試論伊朗家庭經濟與消費經濟的主要特征 王 鋒 獨作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第11期
18 清真寺概述 王 鋒 獨作 中國穆斯林 2003年第5期
19 關于發展西部地區特色旅游業的幾點思考 王 鋒 獨作 絲綢之路文論 2003年第8期
20 在尋找自己民族歷史和美學品格的道路上 王 鋒 獨作 民族文學研究 2002年第2期
21 發掘特色 培養特色 創新特色 王鋒 獨作 西北民族研究 2002年第4期
22 伊朗人的宗教禮儀與飲食習俗 王鋒 獨作 民族藝林 2002年第2期
23 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 王 鋒 獨作 寧夏大學學報 2002年第6期
24 試論伊朗人的生活習俗 王 鋒 獨作 世界宗教文化 2002年第2期
25 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論略 王鋒; 張寧玉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12-15
26 德黑蘭的感悟 王 鋒 獨作 民族文學 2001年第4期
27 對美的追求與感悟人類永恒的天性 王 鋒 獨作 世界宗教文化 2001年第1期
28 當代回族文學創作的主要美學特征 王 鋒 獨作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 2000年第3期
29 走向21世紀的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 王 鋒 獨作 民族文學研究 1999年第3期
30 回族當代小說和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思 王 鋒 獨作 寧夏文學作品精選 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31 在生活的土地上耕耘與思考──略論回族當代學者王正偉其文其著 王鋒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11-15
32 當代回族作家新詩集評論二 王 鋒 獨作 回族文學論叢(第七輯) 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33 在生活的土地上耕耘和思考——略論王正偉其人其文 王 鋒 獨作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 1998年第4期
34 世紀之交回族文學的走向 王 鋒 獨作 朔方 1998年第6期
35 在夕陽的輝煌與新世紀的曙光中——對當代回族文學現象及走向的一個側識 王 鋒 獨作 寧夏大學學報 1998年第4期
36 論西北軍旅作家楊聞宇的散文創作 王鋒 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7-01
37 回族文化學經濟學專家王正偉 王鋒 寧夏社會科學 1996-01-20
38 臺灣的清真寺與穆斯林的習俗 王鋒 中國穆斯林 1994-07-30
榮譽獎勵:
多部著作(論文)先后榮獲第六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一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第六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第九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十二屆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國際伊斯蘭和平學術獎等省部級和國際獎項。
1、 1999年獲寧夏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 2000年12月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集體三等獎。
3、 2001年獲寧夏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4、 2002年12月獲寧夏第六屆文學藝術作品優秀著作專著一等獎。
5、 2003年獲國際伊斯蘭和平學術獎。
6、 2003年獲中國第四屆少數民族作家優秀著作專著一等獎。
7、 2003年獲“十五”西部經濟社會文化優秀成果一等獎。
8、 2003 年 10 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作家作品專著一等獎。
9、 2005年9月獲寧夏第一屆文化藝術節論壇一等獎。
10、2006年6月榮獲第六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1、2006年11月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
12、寧夏大學第四屆科研成果集體優秀著作一等獎。
13、寧夏大學優秀科技工作者。
14、享受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5、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專家人選。
一部具有拓荒價值的學術著作:《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
由寧夏大學王鋒教授主持完成的寧夏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2008年10月正式出版發行,2009年11月榮獲首屆中國回族學優秀研究成果著作二等獎,2010年1月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9月榮獲中國僑聯創新貢獻獎。阿拉伯文譯本已由寧夏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1月正式向海內外出版發行。
作為一部史書,《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是王鋒教授繼《當代回族文化現象研究》、《回族歷史文化教程》、《走進伊朗》、《解讀波斯》、《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研究》、《當代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等著作出版之后,又一部拓荒之作。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視野由對回族文化的系統思考,轉向對民族地區經濟與科技文化的研究。這種理論視角的轉換,應當說是作者對“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具體運用和對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研究的充分拓探。較之迄今已發表出版的有關理論文章和著作,該書具有許多創新之處。一部學術著作的價值在于它的原創性、前瞻性和創新性,在于它能否提出一個永恒的理論命題,而命題的本身又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導意義。在任何一種學術研究中,“問題”永遠是最富有活力和挑戰的思考對象,能否發現問題、能否解決問題,是理論研究的首要環節。
通覽全史,該項成果首次以“回族”、“科技”、“史”研究為主軸,重點探索回族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對偉大祖國的科技貢獻。著者在吸收借鑒國際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引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主要參考文獻達百余種),在集大成的基礎上多有學術創見。尤其通過實證分析與個案比較的方法,科學、客觀地對回族科學技術領域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新見迭出。他提出該項研究的重點應在突出回族自身的創造發明及其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要突出回族與其它民族相關的科技創造發明,比如回族學習、引進漢族或其他兄弟民族先進的科學技術并經改進或創新后取得的科技成果,發生在回族居住區并對該地區的科技、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這一創新點得到了學術界同仁的關注和贊譽。
史料采集的廣博與運用的審慎!吨袊刈蹇茖W技術史》的最重要成就與價值,還在于它不僅是回族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就其中某些方面提出了原創性、前瞻性的獨到見解,從而使該書在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方面均達到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這主要表現在:史實結合、史論結合,考鏡源流。書中對原文的阿拉伯文、波斯文資料旁征博引,對現有文字史料的審慎介紹、甄別與運用,使得該書在史料的豐贍與結論的可信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突破;刈遽t藥典籍中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文獻存量不多,但科學價值非常珍貴的特點。如《回回藥方》卷12收錄的“古阿里失突論只方”,經著者甄別是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偉大哲學家和醫學家伊本·西拿的《醫典》卷5第三冊第358頁上的“佛手柑化食丹”,兩方內容完全相同!痘鼗厮幏健分型豁撋辖凶“又一方,先賢卜阿里造,經試驗過者”的藥方亦是《藥典》中的相同的方劑。方中提及的古回回醫人卜阿里,即伊本·西拿的本名漢字音譯。。
研究認為回族早期科技發明既是回族創造的科技文明,也是從域外傳入的第二種科技文明,從而對回族早期的科技創造發明這一學術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這一理論在探討回族科技史的特點及其規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對科技史料一方面旁征博引,一方面又以非常審慎的態度對待它們,如在對回族科學技術史進行分章之前,開篇導論,闡述了回族的來源與形成、回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重大科技成果,編纂《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的目的、意義、價值和愿望,這對把握全書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導論以下的各章節篇尾,除注明重要的參考文獻外,則以簡短的文字總結概括本章內容,這種做法應當說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與此同時,全書對現有文字史料的認真介紹,甄別與選擇,也突出地反映了這一點。正是由于研究者充分占有了大量的史料,使得該研究成果不僅具有現實的科學認識價值,而且具有歷史的文獻參考價值。它的出版被學術界認為“填補了中華民族科技史中一項空白,為我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個案研究模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是對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貢獻。”中國回族學學副會長余振貴研究員為該書作序,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會副理事長郭世榮教授該本書作跋。
修史以經世致用為要。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善治者,必鑒于史,有為者,必重于史?茖W技術史的修撰更具“存史、資治、教化、科研”之功效。從實際應用價值看,目前,該項成果已被部分阿拉伯國家和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圖書館收藏和推廣應用,同時也被列為寧夏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點回族學研究方向研究生必修課程,促進了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碩士學位點建設、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鍛煉了一支富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該研究成果為我國回族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項目負責人簡介:
王鋒,寧夏大學・島根大學國際聯合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畢業于伊朗德黑蘭大學。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寧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教育系統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系學會理事,伊朗國家科技與文化國際合作協會特邀研究員。擔任《中國回族學研究》副主編、《民族文學研究》編委、《民族藝林》編委。
王鋒教授長期從事回族學、伊朗學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已發表《當代回族文化: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回族“花兒”傳承研究》、《當代西北農村回族社區宗教信仰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等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回族歷史文化概論》、《走進伊朗》、《解讀波斯》、《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研究》、《當代中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等7部。先后參與《中國回族大辭典》、《中國清真寺綜覽》、《中國伊斯蘭教概論》、《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中國回族概覽》、《中華回族愛國英才》等著作的編寫。多部著作(論文)先后榮獲第六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一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第六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第九屆寧夏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十二屆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國際伊斯蘭和平學術獎等省部級和國際獎項。
回族文化與文學博士生研究方向 寧夏大學王鋒教授
王鋒,寧夏大學●島根大學國際聯合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博導。畢業于伊朗德黑蘭大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 享受寧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國家教育系統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 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系學會理事,伊朗國家科技與文化國際合作協會特邀研究員。擔任《中國回族學研究》副主編、 《民族文學研究》編委、 《民族藝林》編委。

【王鋒教授在“首屆阿拉伯國家城市論壇與海上絲綢之路” 高峰論壇作主旨報告】
王鋒教授長期從事回族學、伊朗學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 余項。已發表《當代回族文化:在民族性與開放性之間》 、 《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回族“花 兒”傳承研究》 、 《當代西北農村回族社區宗教信仰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等論文 100 余篇,出版著作《當代回族文學現象研究》 、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 、 《回族歷史文化概論》 、 《走進伊朗》 、 《解讀波斯》 、 《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研究》 、 《當代 中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等7部。先后參與《中國回族大辭典》 、 《中國清真寺綜覽》 、 《中國伊斯蘭教概論》 、 《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 、 《中國回族概覽》 、 《中華回族愛國英才》等著作的編寫。多部著作(論文)獲省部級獎項。2003 年 6 月獲 國際伊斯蘭和平學術獎。近年來多次應邀赴伊朗、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訪學。
【王鋒教授中國與伊朗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主旨研究】
王鋒教授所在的博士學位點:寧夏大學。一級學科:民族學。 二級學科:西北民族地區語言文學與文獻。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向是:回族文化與文獻:本方向以民族學為學科基礎,以回族文化研究為主軸。綜合運用文化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對回族文化與文獻的內涵、類型與價值取向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的綜合性研究。重點關注:1.民族互動與回族“多元一體”族群構成研究;2. 回族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比較研究;3.回族新文化運動與現代回族文化研究; 4.回族語言文化研究; 5.近現代回族文學現象與文獻等問題的研究。
【王鋒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學期間與專家學者合影】
王鋒教授主持完成的寧夏科技攻關項目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 史》2008 年 10 月正式出版發行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作了突出報道。2009 年 11 月榮獲首屆中國回族學優秀研究成果著作二等獎,2010 年 1 月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9月榮獲中國僑聯創新貢獻獎。阿拉伯文譯本已由寧夏人民出版社與2014年1月正式向海內外出版發行。
【王鋒教授應邀赴日本東京大學期間代表團成員與日本島根縣知事合影】
作為一部史書,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是王鋒教授, 繼《當 代回族文化現象研究》 、 《回族歷史文化教程》 、 《走進伊朗》 、 《解 讀波斯》 、 《絲綢之路與西部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研究》 、 《當代我國 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研究》等著作出版之后,又一部拓荒之作。從中可以看出, 他的研究視野由對回族文化的系統思考,轉向對民族地區經濟與科技文化的研究。這種理論視角的轉換, 應當說是作者對“科學發展觀” 重要思想的具體運用和對民族地 區經濟與文化研究的充分拓探。 較之迄今已發表出版的有關理論文章和著作, 該書具有許多創新之處。因為一部學術著作的價值 在于它的原創性、 前瞻性和創新性, 在于它能否提出一個永恒的 理論命題,而命題的本身又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導意義;因為,在任何一種學術研究中, “問題”永遠是最富有活力和挑戰的思考對象,能否發現問題、能否解決問題,是理論研究的首要環節。 通覽全史,該項成果首次以“回族” “科技” “史”研究為主軸, 重點探索回族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對偉大祖國的科技 貢獻。著者在吸收借鑒國際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引阿拉 伯文、波斯文、英文、主要參考文獻達百余種) ,在集大成的基 礎上多有學術創見。 尤其通過實證分析與個案比較的方法, 科學、 客觀地對回族科學技術領域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 法,新見迭出。例如,王鋒教授站在時代高度,基于寬闊的學術 視野和對回族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成就及其對偉大祖國的科技 貢獻的系統考察, 認為什么是回族科技史的重點?早期的回族科 技成果如何界定?這一問題是回族科技史研究中一個重點和難點。 他提出該項成果的重點應在突出回族自身的創造發明及其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要突出回族與其它民族相關的科技創造發明;回族學習、引進漢族或其他兄弟民族先進的科學技術并經改進或創新后, 取得的科技成果; 發生在回族居住區并對該地區的科技、 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 這一創新點得到了學術界同仁的關注和贊譽。
【王鋒教授與島根大學小林祥泰校長進行學術交流】
史料采集的廣博與運用的審慎。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的 最重要成就與價值,還在于它不僅是回族研究的最新成果, 而且 就其中某些方面提出了原創性、 前瞻性的獨到見解,從而使本書 在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方面均達到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 這主要表現在:史實結合、史論結合,考鏡源流。書中對原文的 阿拉伯文、波斯文旁征博引,對現有文字史料的審慎介紹、甄別 與運用, 這使本書在史料的豐贍與結論的可信方面,都具有了新 的突破。 如針對回族醫藥典籍中的阿拉伯文、 波斯文文獻存量不 多,但其科學價值非常珍貴的特點。尤其是《回回藥方》的主要 內容又多源于阿拉伯、波斯醫書,所包含的語言文字除去漢文, 尚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維吾爾文等文字!痘鼗厮幏健肪 12 收錄的“古阿里失突論只方”,經著者甄別是中世紀伊斯蘭世界 的偉大哲學家和醫學家伊本〃西拿的《醫典》卷 5 第三冊第 358 頁上的“佛手柑化食丹”,兩方內容完全相同!痘鼗厮幏健分 同一頁書上叫做“又一方,先賢卜阿里造,經試驗過者”的藥方 亦是《藥典》中的相同的方劑。方中提及的古回回醫人卜阿里, 即伊本〃西拿的本名漢字音譯。 (سﻮﺠﻤﻟا مﻮه 伊本〃西拿《醫 典》的本草——祆教僧的麻黃、拜火教徒的麻黃) 。拿馬其(ﻚﻤﻧ 鹽。 《回回藥方》 ) 。波斯棗(ﺎﻣﺮﺧ): “波斯棗,出波斯國,波斯 國呼為窟莽。 ”窟莽,乃是波斯人對椰棗(ﺎﻣﺮﺧ)的稱謂。
在對回族早期取得的科技成果, 進行考鏡源流、旁征博引國內外相關的史料后, 研究認為回族早期科技發明既是回族創造的 科技文明,也是從域外傳入的第二種科技文明。從而對回族早期 的科技創造發明這一學術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 這一理論在探 討回族科技史的特點及其規律等方面, 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與現 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對科技史料一方面旁征博引, 一方面又 以非常審慎的態度對待它們, 如在對回族科學技術史進行分章之前,開篇導論,闡述了回族的來源與形成、回族在中華民族多元 一體中的重大科技成果,編纂《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的目的、 意義、 價值和愿望, 這對把握全書內容,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導論以下的各章節篇尾,除注明重要的參考文獻外,則以簡短的文字總結概括本章內容,這種做法應當說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與此同時,全書對現有文字史料的認真介紹,甄別與選擇,也突出地反映了這一點。正是由于研究者充分占有了大量的史料,使得該研究成果不僅具有現實的科學認識價值, 而且具有歷史的文獻參考價值。 它的出版被學術界稱之為“填補了中華民族科技史 中一項空白, 為我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個案 研究模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是對中國少數民族 科技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貢獻。 ”中共寧夏自治區原黨委副書記、 政府主席、民族經濟學博士王正偉,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回族學學副會長余振貴研究員為本書作序。 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會副理事長郭世榮教授為本書作跋。
修史以經世致用為要。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善治者,必鑒 于史,有為者,必重于史?茖W技術史的修撰更具“存史、資治、 教化、科研”之功效。從實際應用價值看,目前,該項成果已被 部分阿拉伯國家和國內各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公共圖書館典藏 和推廣應用, 同時也被列為寧夏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點回族學研 究方向研究生必修課程, 促進了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碩士學位點 建設、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鍛煉了一支富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該研究成果為我國回族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賽義德〃穆罕默德〃哈梅內伊教授 2005 年先后兩次應邀來 我國參加“鄭和國際學術會議” (銀川〃2005 年 6 月) 、“北京論 壇”(2005 年 11 月) 。筆者有幸和波斯語專家馬生貴陪同先生在 寧夏和西安進行了參觀。旋即本人應伊朗文化部, 伊朗學研究中心,伊朗穆拉〃薩德拉伊斯蘭哲學研究所的邀請,赴德黑蘭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多次再次拜會了這位什葉派哲學界的權威人士 應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社會科學院、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愛爾 蘭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邀請,中日國際聯合研究所所長王鋒教授, 近日隨寧夏社會科學界代表團赴英國、愛爾蘭兩國進行學術 交流和訪問。
【王鋒教授一行在英國劍橋大學合影】
東英吉利大學是一所坐落于中世紀城市諾里奇的國際知名大學, 在英國高等院校的排名中名列前 30 名, 校園建筑是 20 世紀 晚期英國建筑的杰出典范。 其傳媒學和視覺藝術文化中心在國際 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自然環境的秀美和獨特的建筑魅力使大學 校園讓人留戀往返。而位于倫敦市郊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自建校以來,學生就把學院作為教育、宗教、學術及研究的圣地。 1441年耶穌受難日,年輕的國王亨利六世為“劍橋圣母和圣尼古拉斯 國王學院”奠基。它是“皇家和宗教”機構之一,學院教堂的建 筑布局和裝飾在牛津、 劍橋舉世無雙。愛爾蘭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是愛爾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權威機構。其教育、法律、商業、國際化發展、經濟和社會工作及心理學等方面研究,在社會各界 擁有良好的聲譽。
【王鋒教授一行訪學期間在英國倫敦】
通過此次學術交流和訪問,促進了雙方間友好合作關系,了解了英國、愛爾蘭社會科學機構的設置和管理情況;民間社會組 織的管理和做法;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科設置及研究情況等。
【王鋒教授向英國劍橋大學綜合學院贈送個人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