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李恒威,男,祖籍湖南,1971年11月生于新疆,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科學技術哲學(意識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意識科學與東方傳統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3年,畢業于西安科技大學(原西安礦業學院)機械制造及工藝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3-1999年,在某企業從事技術和技術管理工作。
200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導師夏基松先生,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5-2007年,在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從事認知科學的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唐孝威院士。
2007年,晉升浙江大學副教授。
2009-20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主體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Subjectivity Research)從事訪問研究,聯系教授Dan Zahavi。
2011年,晉升為浙江大學教授。
主講課程:
1. 哲學問題(Philosophical Problems)
2. 認知科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3.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scientific Studies of Consciousness)
4. 自然辯證法概論(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招生情況:
歡迎有志于心智哲學、意識科學與東方心學比較研究的博士來我中心開展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
1. 心智哲學(Philosophy of Mind)
2. 意識科學(Consciousness Science)
3. 東方心學(Mind Studies in the East)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生活世界”復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李恒威,浙江省社科規劃辦,2006-09-05~2006-12-31
2. 冥想與當代意識科學——意識研究的東西方對話,李恒威,浙江省教育廳,2009-02-27~2010-12-31
3. “第二代認知科學”中的意向性研究,李恒威,董氏基金,2008-04-15~2009-03-30
4. 當代哲學-科學視野中的意識結構研究,李恒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09-09-08~2012-06-30
科研成果:
2009年,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中國教育部。
2009年,浙江省社科聯第二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浙江省社科聯。
2007年,第十四屆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浙江大學。
出版專著:
1. 《“生活世界”及其認知動力模式》(專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 《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3. 《意識:從自我到自我感覺》(專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4. 《語言與認知研究(第五輯)》(專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5. 《心智時間:意識中的時間因素》(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6. 《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學、現象學和心智科學》(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7. 《認知的邊界》(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8.《理解意識》(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9.《具身認知》(譯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1月。
10. 《意識與腦:一個還原論者的浪漫自白》(譯著),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代表性論文:
1 實驗神經現象學:神經現象學的方法論實踐——以癲癇發作的預測研究為例 陳巍; 李恒威; 袁逖飛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5/10/10
2 意識與無意識:雙流視覺理論 李恒威; 龔書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5/15
3 當代意識的理論研究 李恒威; 張靜 科學中國人 2015/5/1
4 自創生:生命與認知 李恒威; 肖云龍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3/25
5 胡塞爾時間意識結構的神經現象學重釋 陳巍; 李恒威 哲學動態 2014/9/26
6 簡論里貝特的意識理論 李恒熙; 李恒威 心理科學 2014/7/20
7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基于沉思訓練的腦可塑性探究 張靜; 李恒威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5/5
8 論威廉•詹姆斯的意識研究 優先出版 李恒威; 徐怡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4/28 9:07
9 從生物自創生到社會自創生 李恒威; 徐怡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4/4/18
10 論里貝特的有意識心智場(CMF)理論 李恒威; 李恒熙 哲學分析 2013/8/25
11 普特南計算功能主義的思想來源分析 王淼; 王昊晟; 李恒威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3/6/5
12 從計算機到腦——讀《心智:認知科學導論》 李恒威 科學中國人 2013/1/1
13 純粹意識狀態及其問題 李恒威 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12/31
14 生成認知科學:背景、觀念和主題 李恒威 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12/11/30
15 純粹意識狀態及其問題 徐怡; 李恒威 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12/11/30
16 意識的形而上學:從泛體驗論到兩視一元論 李恒威 科學中國人 2012/11/15
17 意識的形而上學與兩視一元論 李恒威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7/10
18 一體兩面論:關于“人之現象”的新形而上學——一個回應“人之現象”的形而上學 嚴國萍; 李恒威 浙江社會科學 2012/6/15
19 心智科學時代的“赫爾墨斯”: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陳巍; 徐燕; 郭本禹;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2/4/10
20 覺知及其反身性結構——論意識的現象本性 李恒威 中國社會科學 2011/7/10
21 神經現象學及其問題 陳熙;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1/6/10
22 意識、覺知與反思 李恒威 哲學研究 2011/4/25
23 認知和心智的邊界——當代認知系統研究概觀 于小涵;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1/2/10
24 神經現象學與沉思體驗 E•湯普森; 李恒威; 嚴密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2010/12/31
25 體驗的自我:異議與澄清 丹•扎哈維; 李恒威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2010/12/31
26 體驗的自我:異議與澄清 丹•扎哈維; 李恒威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2010/12/31
27 神經現象學與沉思體驗 E•湯普森; 李恒威; 嚴密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2010/12/31
28 認知主體的本性——簡述《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 李恒威 哲學分析 2010/12/25
29 二階意欲與欲望的沖突 李恒熙; 李恒威 哲學分析 2010/10/25
30 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 肖家燕; 李恒威 中國外語 2010/9/15
31 當代意識研究中的東西方對話 李恒威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9/7/28
32 溯因推理與科學隱喻 徐慈華; 李恒威 哲學研究 2009/7/25
33 生成認知:基本觀念和主題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9/4/10
34 自我、具身性與世界 李恒威 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 2008/11/1
35 自我、具身性與經驗世界 李恒威 心智與計算 2008/9/30
36 認知的涉身性與EFLT情境化學習 肖家燕; 李恒威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9/20
37 表征、感受性和言語思維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9/10
38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生和意義 李恒威 哲學研究 2007/10/25
39 情境認知 盛曉明; 李恒威 科學學研究 2007/10/15
40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生和意義 李恒威 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 2007/5/1
41 現代世界觀中的意識及其哲學難題 李恒威; 唐孝威 心智與計算 2007/3/30
42 如何處理意識研究中的“難問題”?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7/2/10
43 詩歌隱喻與詩歌主題的異化翻譯——《紅樓夢》詩歌英譯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肖家燕; 李恒威 紅樓夢學刊 2007/1/15
44 “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認知觀 李恒威; 黃華新 哲學研究 2006/6/25
45 語言思維與非語言思維 王小潞; 李恒威; 唐孝威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5/5
46 隱喻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綜觀 王小潞; 李恒威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6/5/1
47 認知的具身化 李恒威; 盛曉明 科學學研究 2006/4/15
48 表征與認知發展 李恒威; 黃華新 中國社會科學 2006/3/10
49 認知的具身觀 李恒威; 肖家燕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6/2/10
50 意識經驗的感受性和涌現 李恒威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 2006/1/15
51 意識的“難問題”及其解釋進路 李恒威; 于爽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4/12/30
52 “生活世界”復雜性的動力模式 李恒威 浙江大學 2004/10/1
53 知覺的兩義性及科學的知覺基礎 李恒威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 2004/8/25
54 “生活世界”和胡塞爾的科學觀 李恒威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25
55 知覺的兩義性及科學的知覺基礎 李恒威 法國哲學的現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4/4/1
56 語境、“生活世界”與悖論——從語用學和解釋學的角度看悖論 黃華新;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4/2/29
57 邏輯悖論研究的語用學維度——讀《邏輯悖論研究引論》 李恒威; 黃華新 哲學動態 2004/1/26
58 喬治•索羅斯反身性理論的解釋學處境 李恒威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3/3/18
榮譽獎勵:
1、2009年,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中國教育部。
2、2009年,浙江省社科聯第二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浙江省社科聯。
3、2009年,浙江大學科研工作先進個人,浙江大學。
4、2009年,浙江省優秀博士后獎,浙江省教育廳。
5、2007年,第十四屆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浙江大學。
6、2006年,浙江大學優秀博士后獎,浙江大學人事處。
學術報告:
1. 意識:覺知與反思,第四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海拉爾2010年8月10-11日。
2. 意識的獨特性及其結構,第七屆“心靈與機器”會議,蘇州2010年7月25-26日。
浙大李恒威教授:談心與腦的關系

11 月 2 日 上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恒威教授為人文院師生做了“心與腦的關系——在演化中理解人性”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文學院院長安曉平教授主持,人文學院相關專業師生聆聽了講座,講座在行政樓B座117室舉行。
李恒威教授圍繞心與腦的關系,對人的問題、心腦的關系及人的演化問題等三個方面,深入闡述人類演化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談到人的問題時,李恒威教授結合心理學和宗教文化,分析了人心的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講述了心與腦的關系和人的演化問題。
隨后,講座進入互動環節,在做師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李教授一一作了回答。(文/攝:秀梅)
來源:塔里木大學新聞網 2015-11-06
“西溪哲學對話”第49-50次活動報道
2015年9月25日下午2點,“西溪哲學對話”第49-50次活動在人文學院咖啡吧舉行。德國基爾大學的Angelika C. Messner(史安梅)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石云里教授分別做了主題為“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 on Ageing in Chinese Contexts”和“明清之際中西自然哲學的對話”的講座。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李恒威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同時到場的還有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張立副教授和相關專業同學。
Messner教授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信賴。Messner教授主張:對于醫生,我們切不可盲目信賴,應充分了解其能力及醫德。宋朝后期,隨著醫療人員的增多,社會上逐漸出版了一些要求提高從醫人員水平和醫學著作質量的書籍。Messner教授認為:該時期出版的書籍中多帶“入門”、“綱目”、“醫鑑”等字眼,這些書籍反映了醫學和養生的普及,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醫生的一種標準化要求。到了十六、十七世紀,人們開始反思“為什么要信賴一個醫生以及該如何信賴一個醫生”,這在本質上其實是對科學知識何以被信賴的探討。由于此前的醫生群體世代相承,學者和官員以外的人難以涉足醫生這個圈子,由此造成一定的壟斷現象。因而,此前的醫生在醫患關系中擁有較高的權威。但在十六、十七世紀,醫書的廣泛傳播,更多的人通過對醫書的學習成為了醫生,這給傳統醫生行業帶來了沖擊和不確定性,因為這些醫生的能力和醫德是良莠不齊的。Messner教授舉例,中國明朝肖京的《軒岐救正論》便反映了庸醫不明醫理,執方誤人的情況,并因此對醫生進行了分類。最后Messner教授總結道:建立信賴需要醫生和病人雙方共同的努力,同時病人也需要充分了解哪些醫生是值得信賴的。Messner教授的講座讓我們對醫患關系產生了更多的反思。
接下來,石云里教授與我們探討了“明清之際中西自然哲學的對話”。石教授認為,在明末清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傳統思想與西方思想之間在碰撞的過程中試圖相互理解,并達成溝通。首先石教授指出,西方自然哲學家泰勒斯、亞里士多德等人對本原的探究,以及對自然的講解影響了明清之際的中國人。而這些影響與明清之際的傳教士有關,譬如艾儒略的《西學凡》引起了西學體系對中國傳統理學觀念的沖擊。而后的費西加的察性理之道,以自然哲學為基礎,讓西方哲學術語為中國人所知曉,以及最早解釋自然哲學的利瑪竇,其《乾坤體義》從天文學、氣象學等方面來闡釋自然哲學,包含了純正的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而這一切推動了明清之際的中國人對自然哲學的思考,從而發展了中國傳統科學,并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哲學。其次,雖然中國古代在研究自然哲學方面的研究特性和形式均與西方不同,但兩者所關注的許多問題都是相同的,比如中國古代的人們用陰陽五行等來解釋自然,從本原上關注生存!兜赖陆洝、《淮南子》、《春秋繁露》、《正蒙》中的自然哲學篇目,都以自然原則作為基礎,與自然息息相關。而元代以后,這樣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這其中有三大重要人物,分別是熊明遇、方以智和揭暄,他們通過對自然哲學的研究為后期的自然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后代哲學家受益匪淺。最后石教授總結道:明清之際的中西哲學的對話,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思想,通過思想對話,使得中西方兩種傳統文化得以聯系起來,促進了中國哲學家在自然格物方面的進展。
講座尾聲,在場的師生與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兩位教授也對于大家的踴躍提問和發言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

來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2015-09-29
“西溪哲學對話”第46次活動報道



2015年5月15日上午,“西溪哲學對話”第四十六次活動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咖啡吧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現象學專家靳希平主講,講座題目為“海德格爾與《存在與時間》”。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恒威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浙江大學哲學系龐學銓教授、徐向東教授和王俊副教授等七十多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整個講座以漫談的方式進行,靳希平教授對會前收集的現象學相關問題進行回答。首先他回應了現象學的意識研究與傳統哲學中的內省之間的區別:現象學的意識研究建立在傳統內省哲學上,并且將這種內省推到極端,試圖描述這種內省行為本身及其設立的對象。第二個問題是現象學中的內在時間意識是否可以得到經驗實證,靳希平教授指出經驗驗證本身在哲學討論中是存疑的。此外,靳希平教授對現象學如何回應自然主義,希臘哲學是否出自彼時技藝和商品經濟的基礎,海德格爾與亞里士多德的關系,《存在與時間》的寫作結構,being以及logos概念的用法等問題都作了令人信服、妙趣橫生的回答。靳教授也在講座中特別介紹了他目前正在翻譯研究的、廣受關注的海德格爾《黑皮書》的基本情況以及國際學界的反應,討論了海德格爾與納粹、海德格爾反猶的政治立場等目前比較熱點的問題。靳希平教授學識淵博,各種研究材料信手拈來,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經驗的講解深入淺出,整個講座對海德格爾形象的解讀也讓人耳目一新。
講座結束后,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繼續提出海德格爾與現代性、荷爾德林等問題,靳希平教授一一作了解答。靳教授風趣睿智的談話風格,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哲學思考令在座的師生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來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2015-05-27
浙江大學文學院李恒威教授在杭州佛學院舉行講座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李恒威教授

“認知科學中的禪修研究”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
2014年5月21日下午2時,應杭州佛學院副院長慧仁法師的邀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恒威教授來杭州佛學院法云校區講座。講座的主題為認知科學中的禪修研究,由杭州佛學院德澄法師主持,一百多名師生聆聽了該講座。
整個講座由四個部分組成。李教授首先從自己與杭州佛學院相遇、認識、合作的經歷中,說起了自己對認知科學的了解與研究,說起了杭州佛學院與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合作成就了意識科學與東方傳統研究中心,說起了在著名科學家唐孝威院士的指導下,杭州佛學院與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認知與語言研究中心合作,相互派遣研究生到其院校聽取相應的課程,以增進雙方在所研究的領域的了解與合作,也在唐孝威院士的指導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與杭州佛學院合作成立了《瑜伽師地論》讀書小組,并定期舉行讀書會,共同研究《瑜伽師地論》中的意識的相關問題。
其次,李教授對認知科學的歷史與近況進行介紹。在介紹認知科學的歷史時,李教授從三個維度對認知科學進行了概述,即古希臘的哲人對認知科學的認知以及成果;中國儒家對認知科學的認知以及成果、佛教對認知科學的認知以及成果。在介紹認知科學的近況時說,在認知科學成為獨立正式的學科前,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與哲學家為認知科學的成立夯實了基礎,尤其是象達爾文、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這些科學家與哲學家通過兩種方式對認知主體進行認知,一是通過以心觀物、向外觀察的方式;二是通過以心觀心、向內冥思的方式。在介紹認知科學成為真正的學科時,李教授對認知科學的學科領域的模型進行了介紹,這個模型的提出,象征了認知科學作為正式學科成立。認知科學的學科領域模型包括了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人工智能、語言學,以及這些學科在認知領域之間相互交叉的學科。
在介紹認知科學近況時,李教授也針對認知科學的命名和心智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介紹。在所關注的問題中包括:心身問題、他心問題、針對外部懷疑論導致的問題、對知覺的分析、自由意志問題、自我與人格同一性問題、動物有沒有心智的問題、睡眠的問題、意向性問題、心智因果作用問題、無意識問題、心理的與社會的解釋問題、心智模型問題、佛教的心智科學等。在對這些問題進行介紹后,李教授選擇性介紹了西方哲學中的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之后,李教授對西方科學家對禪修的研究進行了介紹。在這方面,神經科學的發展、先進的現代工具、臨床醫學的發展、心理學治療等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為科學家運用現代方法對禪修進行研究提供了保障。在這方面,李教授對禪修的基本方法、禪修與注意力、禪修與心智意象、禪修與積極情緒相關聯的腦活動、禪修對身體和腦的影響、禪修與腦電、禪修與腦影像、禪修的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幾個結論等議題進行簡明的概述。
最后,李教授對認知科學中的純粹意識狀態進行了介紹并且與杭州佛學院師生就認知科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互動友好的交流。
來源:菩薩在線 :2014-05-22
當代意識的理論研究
李恒威 張靜
(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
李恒威,工學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科學技術哲學(意識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意識科學與東方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心智哲學、認知科學哲學和意識科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意識的形而上學、意識科學與東方心學傳統、當代意識理論等。
張靜,工學學士、心理學碩士;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荷蘭萊頓大學心理系/認知與腦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心智哲學、意識科學,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意識演化、自我識別的理論及實驗研究。
除了無夢睡眠的那段時間外,每個正常人在一天中都會處于意識狀態。意識是人類每天最親熟、最不可懷疑的實在,但又似乎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怪異的“事物”,因為理解意識是一件自遞歸的(self-recursive)事情:我們需要意識來理解意識,我們需要有意識的體驗、內省、觀察、思考和實驗活動來建立關于意識的理論。當我們試著理解、澄清或抓住意識時,我們就好像走在一條怪異的埃舍爾(Escher)樓梯上——盡管好像我們在越來越近接解開意識之謎,但實際上我們又回到最初的困惑。意識的這個自遞歸悖論所帶來關于理解意識本性的困難曾被哲學家叔本華稱為“世界之結”。然而,意識的怪異之處也正是它的魅力和重要性之所在,它總是不斷激起人類理智的驚異和熱情,讓人去一探究竟。
意識曾經是科學研究的禁地——或者是因為科學還沒有準備就緒,或者是因為科學曾對意識持有的幼稚偏見:意識是主觀的,而科學追求客觀性。但是,在過去20-30年間,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對意識的強烈興趣已經引起了一個新學科——“意識研究”或意識科學——的誕生,這一波研究浪潮強勁而迅猛。意識現象作為一個明確的研究對象和主題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進入哲學和科學的視野,F在,在認知科學中,意識是心智研究上的“皇冠”,它被當代的很多哲學家和科學家看作是“科學的下一個偉大前沿”,是人類終極的“大腦計劃”試圖要觸及的人性的最深層的方面。
歷史上,對意識現象本身的聚焦并不是在這一波“意識研究”中首次出現的。在東方,佛家唯識學以訓練有素的第一人稱方法(止觀)對心智和意識現象進行了堪稱首次的系統研究。在西方,近代意識研究可以說是從笛卡爾開始的,他的徹底懷疑方法和實體二元論學說對后世的心智和意識的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笛卡爾之后,人們對意識的看法和研究一直夾雜在認識論的整個事業中;19世紀中后期,人們對意識的見解貫穿在早期的實驗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中。到19世紀末,因為神經生理學和腦科學的進步,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不再信奉實體二元論。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主導了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立場和研究方向,結果一切心智活動都被排除在主流科學研究之外,更遑論意識了;然而,這個時期意識在現象學中卻受到基于現象學反思和懸置的第一人稱方法的廣泛考察。即使在以功能主義為主導的20世紀60、70年代,認知科學仍然沒有全面和正面地介入意識研究。然而,對意識的研究興趣和熱情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在哲學和科學的主流之外一直都在緩慢地積累,20世紀90年代前后,情況出現了顯著變化:由于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的長久孕育和新的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意識研究開始走進認知科學的中心區域,并且進入了一個爆炸性的成長階段。這個時期,一些頂尖的哲學家(如塞爾、內格爾、麥金、丹尼特、格里芬)和科學家(如?藸査、斯佩里、克里克、里貝特、埃德爾曼、坎德爾、達馬西奧)都曾或正在聚焦于這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塞爾說,在哲學界如果之前第一哲學是語言哲學,那么現在第一哲學應歸于心智哲學。
在最近的20-30年間,意識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同時在心智哲學領中圍繞心-身問題——在物理主義占主導的當代語境中,心-身問題有時也被表達為“難問題”(hard problem)或“解釋鴻溝”(explanatory gap)——的形而上學研究也在穩步前進。在這個意義上,當代意識科學面臨的核心挑戰是:提供一種既能說明意識體驗的主觀性又能說明意識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的解釋框架。顯然,這個挑戰是雙重的:一方面,它要完成一個哲學任務,即提出一個懷特海意義上的思辨的觀念體系,從而在自然主義立場上說明意識體驗的主觀性;另一方面,它要完成一個實證科學的任務,即以自然主義的方法說明意識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這兩重任務不是彼此獨立而是緊密地纏結在一起的。
與單純物理的客體性實在不同,意識是具身的(embodied)的主體性實在,同時在認識上它又是自遞歸的。鑒于意識在存在論和認識論上的獨特性,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恰當且全面的意識理論除了完成上述兩重任務外,它還必須做好如下兩個預備工作,即廣義現象學和方法論。簡單地說,一個恰當且全面的意識理論要完成的工作包含對如下四個方面的描述、解釋或說明:(1)廣義現象學。它的核心是回答意識是什么。它要從日常的體驗、內省和反思,從現象學的體驗和反思,從東方禪修的止觀,乃至從病理學的體驗-觀察中澄清和界定意識的內涵和外延;在意識與無意識的現象學對比中,突顯出意識在演化中的價值和功能。(2)形而上學。心與身-腦相關,但心與身-腦的關系的本質是什么——是二元的還是一元的?是因果性?依賴性?隨附性?相關性?相應性(correspondence)還是同一性?心-身關系是意識研究中最根本的形而上學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恰當理解,意識之謎就無望真正被解決。(3)實證科學。它的最終目的是理解意識在所有這些層級——從神經系統,到神經元,到分子,到量子——上的機制。就目前而言,廣受關注的是神經系統層面上意識機制的問題,例如,意識神經相關物(NCC)或最小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什么?無意識心智活動與有意識心智活動之間神經表征的差別是什么?為什么分布式的、時序上有先后的神經網絡的活動會最終顯現為一個統一的意識體驗?(4)方法論。正如埃德爾曼所言:“雖然人們對自己的意識進行報告是有用的,但是單純的內省在科學上無法令人滿意,這種報告不能揭示隱藏在它背后的腦的工作機制。然而,僅僅研究腦本身也不能使人明白意識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些限制說明要把意識引入科學的殿堂必須采取特殊方法。”因此,我們認為意識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必須受到特別關注。不同的方法——第一人稱的體驗-反思、第二人稱的體驗-觀察、第三人稱的觀察——會使我們注視到意識的不同方面。如何有效地、恰當地和綜合地實施這些方法是意識研究不可忽視的方法論問題。
理論的形成是對某一現象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既然意識是人類最親熟的現象,是人類生活和文明的基礎,因此,意識研究和意識理論的建立無疑會對哲學和基礎科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20-30年間,已經出現了一些符合我們上面所提標準的較為全面的意識理論,諸如巴爾斯(B.J.Baars)、尚熱(J.P.Changeux)和迪昂(S.Dehaene)的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克里克(F.Crick)和科赫(C.Koch)的神經生物學理論、埃德爾曼(G.Edelman)的動態核心理論、里貝特(B.Libet)的時控理論、托諾尼(G.Tononi)的信息整合理論、達馬西奧(A.Damasio)的意識的感受理論、漢弗萊(N.Humphrey)的演化理論等。此外,還有一些偏向于哲學的理論,諸如丹尼特(D.Dennett)的多重草本理論、塞爾(J.Searle)的生物自然主義、查默斯(D.Chalmers)的自然主義二元論、羅森塔爾(Rosental)等人的高階理論、瓦雷拉(F.Varela)等人的神經現象學、威爾曼斯(M.Velmans)的反身一元論等。
就一個好的意識理論而言,我們當然希望它能為復雜而多層次的意識現象提供一個統一的說明,就如同演化論和遺傳學統一了生物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了物理學那樣。然而,目前的情況是,上述諸理論仍然處在最終的統一意識理論出現之前的競爭和整合的階段:不同的理論因為研究者各自有限的學術背景而呈現出不同的偏好和側重點,它們在論戰中既相互批判也相互借鑒和融合。在這里,我們無法就當前的各種意識理論做全面深入的闡述、分析和比較。不過,克里克和科赫、埃德爾曼以及達馬西奧大致在相同的時期都就意識理論的框架闡明了各自的假說、理據和構想。
克里克和科赫2003年在“意識的框架”(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一文中把他們的理論思路總結成10條工作假設,而在解釋意識的神經機制的這些工作假設之前,他們有一個基本的哲學背景假設。對此,科赫在《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寫道:“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假設,任何現象狀態(例如,看見一條狗,感到疼痛,等等)都依賴于腦狀態。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CC)是指足夠產生特定有意識的現象狀態所需的神經活動的最小集合(在滿足合適前提條件的背景下)。每個感受都會伴隨特定的NCC。心身問題的核心是感受質(qualia),它是意識的基本元素。弗朗西斯和我力圖解釋感受質是如何從神經系統的活動中產生出來的。”
同是2003年,埃德爾曼在“自然化意識:一個理論框架”(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報》)一文中也概括了其意識理論的基本思路。在提出更具體的理論觀點(例如,再入的動態核心、初級意識和高級意識的模型)之前,埃德爾曼采取了三條工作假設作為整個理論的方法論平臺,這三條假設是物理假設、演化假設和感受質(qualia)假設。物理假設是說:如果傳統的物理過程就能令人滿意地解釋意識,那么二元論就是不必要的;因此,他假定意識是由某個腦的結構-動力學所產生的一類特殊物理過程。演化假設是說:意識是生物自然選擇的演化結果。感受質假設是說:意識的主觀品質是私人的、第一人稱的。這一假設意味著即便我們能夠描述產生某人意識體驗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們也并不能因此成為他的意識體驗。埃德爾曼認為,描述(即關于意識體驗產生的知識)不能取代存在(即意識體驗本身)。
幾乎在同一個時期,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達馬西奧在其一系列充滿濃郁哲學意蘊的著作中發展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意識理論。達馬西奧認為,從神經生物機制的角度看,意識問題由兩個緊密相關的問題構成。第一個問題是腦如何產生客體的心智意象(mental image),第二個問題就是,與產生一個客體的心智意象同時,腦如何在知覺客體的同時產生了自我感(a sense of self)。在關于意識問題是什么方面,達馬西奧與心智哲學和理論心理學家漢弗萊的觀點驚人的一致。漢弗萊提出,在一個人的意識體驗中,通常存在兩個成分,一個命題成分(即達馬西奧所說的客體意象)和一個現象成分(即達馬西奧所說的自我感)。達馬西奧認為,成功的意識理論是基于對四個視角的結合:(1)主體性的視角,它是內省的、第一人稱的;(2)行為視角,它是觀察的、第三人稱的;(3)腦視角,它要求我們出現某個意識體驗時的特定腦活動。(4)生物演化的視角,它要求我們首先考慮早期生命的心智水平,接著漸漸地跨越演化的歷史朝向目前生命的心智水平。
不難看出,盡管當代意識科學在形而上學立場上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既有功能主義、還原論的物理主義、非還原論的物理主義、涌現論的物理主義、涌現論的交互作用論,也有兩面論和不同版本的泛心論——但一個較為基本的認同還是存在的,即:盡管意識是主觀性實在,但意識仍然是一個演化的自然現象,對意識的解釋最終必須是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因此實體二元論是不可接受的。在上述對克里克、埃德爾曼和達馬西奧的簡單介紹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基本的一致之處。
哲學家麥金(C.McGinn)曾經質問:“演化如何使生物組織之水釀出意識之酒?”我們希望未來的意識理論能夠在哲學和科學這兩個層面上最終回應這個挑戰——解開“世界之結”。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