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陳詩一,男,1970年2月出生,江蘇南通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人社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2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6年,畢業于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香港中文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建的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2. 復旦大學生態環境人文社科領導小組聯合組長。
3. 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和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4. 復旦氣候變化丁鐸爾中心委員會委員。
5. 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固定研究員。
6.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第十屆理事。
7. CSSCI匿名審稿期刊《世界經濟文匯》編輯以及《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經濟》、《管理科學學報》、《上海交通大學學報》、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s Review、Empirical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Journal、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等期刊論文以及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集團著作的匿名審稿人。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學社科基金的評審專家。
9. 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與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的團隊負責人。
10. 廈門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
主講課程:
計量經濟學 本科生授課教材: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基礎第四版》
研究生授課教材:格林《計量經濟分析》第五版(中英文授課)
時間序列分析 本科生授課教材:恩德斯《應用計量時間序列分析》第二版
統計學 本科生授課教材:李潔明《統計學原理》第四版
微觀經濟學 研究生授課教材:瓦里安《微觀經濟分析》第三版和MWG
中國經濟 國際碩士學位班學生(英文授課)
培養研究生情況:
已培養數理經濟學實驗班本科生(導師制)14名,研究生15名,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多名。
教學成果:
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入選“上海市精品課程”。
招生情況:
歡迎有志于從事西方經濟學、數量經濟學、資源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金融計量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的考生報考。
研究方向:
1. 風險管理與經濟效率分析。
2. 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
3. 經濟計量與統計分析。
4. 大氣污染治理與經濟轉型。
5. 資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制研究” ,2014。
2. 上海市十三五規劃研究重大課題,“十三五”實現上;窘ǔ缮鐣髁x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的重大舉措研究,2014。
3. 浦東新區十三五規劃研究重大課題,“十三五”浦東新區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路研究 ,2014。
4. 寶山區十三五規劃研究重大課題,寶山“十三五”社會發展基本思路,2014。
5. 上海市發展改革決策咨詢研究課題,上海深入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內涵和核心指標研究,2013。
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和區域結構改革研究,2012。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我國低碳轉型的經濟學傳導機制及政策優化仿真研究,2011。
8.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中國低碳經濟轉型動態評估指數體系構建研究,2011。
9.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研究,2009。
10. 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一般課題,節能減排、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可持續增長關系研究, 2009。
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碳排放影子價格度量及其對中國工業增長的影響,2009。
科研成果:
學術專著先后榮獲第五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榮獲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學術論文先后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屆中國軟科學專業研究獎、《經濟學季刊》年度最佳論文獎等。其他還榮獲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以及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多次。學術觀點和訪談文章登載于《人民日報》《文匯報》《解放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第一財經日報》《東方早報》《新民周刊》等。政策報告被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等采用。
1. 2010.10 專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入選2010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
2. 2010.10《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第一作者,與張軍教授合作)!
3. 2010.10《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第二作者,與張軍教授合作)!
4. 2010.10《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獨立作者)。
5. 《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榮獲《經濟學(季刊)》2010-2011年度最佳論文獎。
6. 2013年11月,以獨立作者發表的論文《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被評為第四屆(2013年度)中國軟科學獎專業研究獎。
7. 依托復旦大學“卓學—卓識—卓越”人才工程的“卓識計劃”資助,他領導建設了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政策實驗室,帶領極具科研實力和潛力的優秀青年研究團隊進行中國可持續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政策研究。
8. 他發揮復旦大學生態環境人文社科領導小組組長職能,依托復旦大學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頂尖智庫英國丁鐸爾中心合作成立的復旦丁鐸爾中心,帶領復旦大學與此領域相關的一批研究人員進行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跨學科、跨專業交叉研究。
9. 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建的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他整合了一批專門從事滬港發展、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協調發展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研究。
10. 依托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家“985”工程三期研究平臺,他充分發揮了青年學術帶頭人的領軍作用,凝聚了一批活躍的青年經濟學者,從事著中國經濟金融問題的研究。
在Quantitative Finance、Journal of Forecasting、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Computational Econom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Computational Statistics、Energy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金融研究》等國際SSCI學術期刊和國內權威經濟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次被轉載和引用。
出版專著:
1. 陳詩一(專著),2010,《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0 月份。本書入選2010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批準號為10KJL004),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對入選成果及其作者進行宣傳推介和表彰獎勵,并全額資助統一出版。
2. 陳詩一(譯著),2010,《應用多元統計分析》(沃爾夫岡-哈德勒、利奧波德-西馬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0月份。
3. 陳詩一(本科生教材),2010,《應用計量和統計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格致出版社聯合出版,復旦大學經濟學新視野本科教材系列之一。
4. 陳詩一(專著),2008,《非參數支持向量回歸和分類理論及其在金融市場預測中的應用》,北京大學出版社,4月份(280頁)。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The Estim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2015, 46, 405-420
2. Recurren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a Nonlinear ARMA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casting Financial Returns,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2015, 30, 821-843
3.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 Reg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 35, 171-182
4. Dynamic Activity Analysis Model-based Win-Win Development Forecasting und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s in China,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2014, 29, 1543-1570
5. '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 2014, 44, 89-98
6.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3, February (page 264)
7. What'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axation system reform on the carbon abate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Economic Systems, 2013, 37(3), 369-386
8.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Base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 17(4), 644-661
9. Energy consumption restricted productivity re-estimates and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in post-reform China, Energy Policy, 2013, 57: 52-60
10. The Abatement of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World Economy, 2011, 34(7): 1148-1167
11.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1): 133-150
12. Modeling Default Risk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Quantitative Finance, 2011, 11(1): 135-154
13. 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GARCH Mode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0, 29(4): 406-433
14. Chen, Shiyi, Gary H. Jefferson, Jun Zhang, 2010,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accepted.
15. Chen, Shiyi, 2010, The Abatement of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World Economy (SSCI), forthcoming (special issue on Asia and World Economy edited by Yu, Eden Siu-hung).
14. Empirical Research on Fisc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 30(2): 21-34(本刊為《中國社會科學》海外版,季刊)
15. Engine or Drag: Ca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Dr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9, 4(4): 548-571
16. Chen, Shiyi, Kiho Jeong, 2009, Predicting Exchange Rates by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Volume 20, Issue 2, June, pp 65-81.(本刊為韓國計量經濟學協會會刊)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政策初探——從臨沂治污事件談起 陳詩一; 謝振 中國環境管理 2015/8/25
2 政府扶持與新型產業發展——以新能源為例 周亞虹; 蒲余路; 陳詩一; 方芳 經濟研究 2015/6/20
3 為什么要收緊“自由行” 陳詩一 新民周刊 2015/3/15
4 回歸后的香港經濟發展及展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陳詩一 東方早報 2014/6/10
5 中國能實現綠色工業嗎?,收錄于《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新模式》陳詩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3月
6 美麗中國:從概念到行動[13] ,陳詩一 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224頁)
7 應對氣候變化:用市場政策促進二氧化碳減排,陳詩一 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253頁)
8 2050年全球八大經濟體BAU情境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基于全球動態能源和環境GTAP-Dyn-E模型 劉宇; 陳詩一; 蔡松鋒 世界經濟文匯 2013/12/5
9 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經濟的雙贏發展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陳詩一 第一財經日報 2013/11/7
10 中國應積極應對盡早加入談判 陳詩一 復旦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所長 文匯報 2013/6/13
11 應當遵守稅收中性原則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政策實驗室主任 陳詩一 東方早報 2013/6/4
12 入世以來中國證券市場動態國際一體化研究 何光輝; 楊咸月; 陳詩一 經濟研究 2012/10/20
13 中國各地區低碳經濟轉型進程評估 陳詩一 經濟研究 2012/8/20
14 多重沖擊下的中國與世界經濟增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份(473頁)
15 邊際減排成本與中國環境稅改革 陳詩一 中國社會科學 2011/5/10
16 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 陳詩一 經濟學(季刊) 2011/4/15
17 經濟轉型中的結構調整、能源強度降低與二氧化碳減排:全國及上海的比較分析 陳詩一; 吳若沉 上海經濟研究 2011/4/15
18 中國碳排放強度的波動下降模式及經濟解釋 陳詩一 世界經濟 2011/4/10
19 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 陳詩一 經濟學(季刊)第10卷第3期 2011/4/1
20 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 張軍; 陳詩一; Gary H.Jefferson 中國經濟學 2011/3/31
21 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陳詩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份(267頁)
22 中國二氧化碳強度波動性下降模式及其經濟解釋,陳詩一 世界經濟,2011年第4期
23 結構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10~2011)(藍皮書),陳詩一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9月
24 資本深化、生產率提高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產業、區域、能源三維結構調整視角的因素分解分析 陳詩一; 嚴法善; 吳若沉 財貿經濟 2010/12/10
25 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 陳詩一 經濟研究 2010/11/20
26 中國工業部門的生產率變化與要素配置效應:1993-2006 張軍; 陳詩一; 張熙 東岳論叢 2010/10/25
27 能源驅動型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陳詩一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8/26
28 工業二氧化碳的影子價格:參數化和非參數化方法 陳詩一 世界經濟 2010/8/10
29 “低碳轉型”不會導致經濟減速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陳詩一 西安日報 2010/8/2
30 “低碳轉型”會導致經濟減速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陳詩一 解放日報 2010/7/26
31 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 陳詩一 經濟研究 2010/3/20
32 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 張軍; 陳詩一; Gary H.Jefferson 經濟研究 2009/7/20
33 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英文) 陳詩一; 張軍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5/15
34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陳詩一 經濟研究 2009/4/20
35 德國公司違約概率預測及其對我國信用風險管理的啟示 陳詩一 金融研究 2008/8/25
36 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動態經濟效應分析:長期均衡和短期調整 陳詩一; 陰之春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8/6/15
37 非參數支持向量回歸和分類理論及其在金融市場預測中的應用,陳詩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份(280頁)
38 非參數支持向量預測方法及蒙特卡羅仿真檢驗 陳詩一 世界經濟文匯 2007/9/5
39 匯率預測:一個新的非參數支持向量回歸方法 陳詩一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5/5
40 中國的工業改革與效率變化——方法、數據、文獻和現有的結果 張軍; 施少華; 陳詩一 經濟學(季刊) 2003/10/15
41 中國的工業改革與效率變化——方法、數據、文獻和現有的結果 張軍; 施少華; 陳詩一 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1期(總第9期) 2003/10/1
42 增長特色、因素分析及今后發展的對策——對1980—2001年上海保險產業成長的比較分析 陳詩一; 陳梅 上海保險 2002/10/30
43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與國企改革 陳詩一; 陳梅 學海 2002/8/10
44 淺析中國的環境保護、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陳詩一; 陳富強; 董鴻良 上海綜合經濟 2002/8/5
45 上海經濟增長變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1978-2001年 陳詩一 上海綜合經濟 2002/5/5
榮譽獎勵:
1. 201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2. 2014年,入選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并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3. 2014年,獲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
4. 2013年,獲中國軟科學獎專業研究獎。
5. 2012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
6. 2012年,獲劉詩白經濟學獎。
7. 2012年,獲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獎。
8. 2011年,獲《經濟學季刊》年度最佳論文獎。
9. 2011年,入選復旦大學卓識人才。
10. 2011年,獲復旦大學復華獎教金個人獎。
11. 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12. 2010年,專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入選2010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
13. 《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第一作者,與張軍教授合作)。
14. 《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第二作者,與張軍教授合作)。
15.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一文榮獲“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獨立作者)
16. 2009年,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入選“上海市精品課程”。
17. 2007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18. 2006年,獲韓國慶北國立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19. 2003-2006年,獲韓國慶北國立大學優秀外國留學生研究獎學金。
20.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1.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第五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于10月25、26日在武漢舉行,26日優秀成果獎揭曉,6位學者憑5部作品獲獎。其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主任、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憑借專著《能源、環境和中國經濟轉型》(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成為榮獲該獎項的首位“70后”學者。
陳詩一教授本次獲獎英文專著《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于2013年由著名出版集團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在英、美、加同步正式出版。該書運用前沿分析技術和獨特的中國投入產出數據,從能源和環境維度對中國各行業和各地區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進程進行了評估和預測,提出了環境全要素生產率、綠色工業革命、二氧化碳影子價格、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數、節能減排紅利、雙贏發展等諸多新概念和新度量方法。該書不僅向國際學術界系統介紹了中國能源和環境制約型經濟發展的歷程以及政府節能減排的種種努力,而且對于我國實現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以及政府制定合理的環境規制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悉,“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于2006年啟動,每兩年評選一次。前4屆張培剛獎的獲獎人包括:何煉成、林毅夫、史晉川、譚崇臺、吳敬璉、劉遵義、蔡昉、姚洋、胡必亮、帕金斯(美)、李實、盧鋒、張軍、厲以寧、萬廣華、張曙光、徐滇慶、白重恩、沈坤榮等學者。
陳詩一教授個人簡歷
陳詩一,1970年2月生,江蘇南通人。1992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2003年和2006年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和韓國慶北國立大學并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F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同時擔任復旦大學生態環境人文社科領導小組聯合組長、復旦發展研究院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教授曾在德國洪堡大學經濟計量與統計研究所、聯合國大學發展經濟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入選復旦大學卓識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陳詩一教授的研究領域為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轉型與發展、經濟計量與統計分析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China Economic Review、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Forecasting、Computational Statistics等中英文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論著入選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榮獲劉詩白經濟學獎、中國軟科學獎節能減排專項獎、《經濟學季刊》年度最佳論文獎、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來源:復旦發展研究院 2014-10-29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詩一教授的專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榮獲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
2012年12月8日上午,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職工之家飯店隆重舉行。著名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劉詩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衛興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黃范章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趙人偉研究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教授,教育部社科司司長楊光,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劉新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南開大學逄錦聚教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林崗教授,西南財大原校長王裕國教授等90余位嘉賓,西南財大黨委書記趙德武,校長張宗益,副校長劉燦、馬驍、丁任重等出席了頒獎典禮。頒獎典禮由西南財大副校長馬驍主持。
西南財大校長張宗益致辭歡迎蒞臨典禮的各位嘉賓,他指出,劉詩白經濟學獎是由“劉詩白獎勵基金評獎委員會”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設立、面向全國評選的經濟學獎項。設立劉詩白經濟學獎的宗旨,一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支持和促進經濟學重大理論創新,推動中國問題中國研究;二是向為繁榮中國經濟學學術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師致敬;三是發揮西財在學術創新與文化傳承中的引領作用。
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評委會主任、南開大學逄錦聚教授在致辭中表示,以劉詩白教授名義設立經濟學獎,獎勵為經濟學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的成果和個人,體現了對知識、對人才、對勞動的尊重,有利于弘揚為真理、為科學、為人民福祉而不懈進行經濟理論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弘揚不為任何誘惑所動甘于坐冷板凳和實事求是的學風,有利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建設。逄教授介紹了評獎的程序和規則,并宣讀了獲獎成果及人員名單。獲得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的五項成果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黃錕副教授的專著《中國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伍戈副研究員的論文《中國的貨幣需求與資產替代:1994-2008》、復旦大學陳詩一教授的專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劉崇儀教授的專著《經濟周期論》、南京大學沈坤榮教授的論文《投資效率、資本形成與宏觀經濟波動—基于金融發展視角的實證研究》。劉詩白、王廣謙、唐仁健、趙德武、衛興華、林崗、張卓元、趙人偉、黃范章、莊宗明等頒獎嘉賓分別宣讀了五項獲獎成果的頒獎詞,并為獲獎者頒發了獎杯和獲獎證書。獲獎者代表沈坤榮教授發表了獲獎感言。
教育部社科司楊光司長發表了重要講話。楊司長高度評價了劉詩白經濟學獎的設立,他指出劉詩白經濟學獎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經濟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對于扶植優秀青年人才、推廣優秀科研成果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教育部社科司誠摯地希望劉詩白經濟學獎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探索與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的多方多元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成果分類評價標準,為促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隨后,大會舉行了以“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學術演講。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張卓元研究員、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西財副校長丁任重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為“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言獻策。
劉詩白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較早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所有制多元性的學說,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先驅研究者。劉詩白教授在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轉型期經濟運行機制、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產出了《現代財富論》等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的眾多研究成果。據悉,劉詩白經濟學獎主要獎勵國內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對研究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有較強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并獲得較好社會反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獎項每兩年評審一次,分設學術專著獎和學術論文獎,學術專著獎每項獎金3萬元,學術論文獎每項獎金2萬元。首屆評獎委員會由衛興華等27位著名經濟學家組成,逄錦聚任評獎委員會主任,劉詩白任名譽主任,2012年3月啟動申報工作,7月下旬完成評審工作。
來源:復旦大學 2012-12-20
“第四屆中國軟科學獎” 頒獎典禮于2013年11月6日在北京舉行。復旦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主任、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陳詩一教授憑《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原載于《經濟研究》2010年第3期)榮獲專項研究獎。 中國軟科學獎于2010年設立,每年面向社會征集評獎年度前三年的軟科學研究成果,包括經濟、社會、法律、管理、環保等領域公開出版、發表的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應用價值和政府政策參考價值的內部研究、對策研究成果。在征集結束后,由7人組成專業的評選委員會獨立評審,投票決定獲獎者。
軟科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特點,充分體現了基礎研究為社會實踐和公共政策服務的特色。資源、環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是軟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而陳詩一教授的獲獎論文正是在這個領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增長突飛猛進,但是增長的成本也十分巨大,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能耗大國、碳排放大國,中國北方地區的嚴重霧霾如今正成為全球津津樂道的負面新聞。這樣的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必須科學發展、需要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但在現實中執行這樣的政策仍然十分困難,阻力巨大。因為這些能源和污染密集型的工業仍然是快速增加GDP、增加就業的主力,也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來源。從這個角度講,節能減排在實際生產中執行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而陳教授的研究,就是想看看到底節能減排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是什么樣的,這需要基礎研究,需要一個科學的量化分析,需要設定一個合理的理論模型,也需要設定節能減排的不同路徑和情景,需要對較長時期的影響趨勢進行仿真預測,這樣才能夠為正確的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
陳詩一教授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的工業部門,因為工業仍然是中國主要的能耗部門和污染源,而且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還沒有結束。陳教授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期間,工業平均而言貢獻了全國40%左右的GDP,但是卻消耗了全國68%的能源,排放出全國二氧化碳的83%。這與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同,是中國國情,因此,中國的節能減排重點仍然在工業生產領域。陳教授提出北京地區嚴重的霧霾,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周邊地區的工業污染所致,減排要對癥下藥才行。陳詩一教授研究的基本結論是,節能減排對工業增長的短期影響在所難免,但是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選擇合理的節能減排路徑能夠最終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技術進步,可以達到增長和減排的雙贏發展。因此,不應該因為短期的增長受損而裹足不前,也沒有必要不為自己贏得未來長期的雙贏發展空間,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施行合理的、有效的節能減排政策和環境規制政策。很多研究認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被嚴重高估,中國相當一部分二氧化碳是為出口而排放。陳教授最新的研究使用中國42個部門的進口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度量發現,中國隱含碳排放并沒有那么大,只占目前計算的二氧化碳排放的6.6%,所有這些證據都顯示中國的節能減排還是要立足于自身,要苦練節能減排的內功。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改革是必由之路,這也是大家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期待所在。中國應該以國內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治理的壓力來倒逼中國的經濟改革,以應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減排二氧化碳的壓力來倒逼中國的經濟改革,使得中國能夠引領全球新一輪綠色技術革命,在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世界經濟格局中贏得話語權。
頒獎典禮最后還進行了獲獎嘉賓、頒獎嘉賓和相關專家學者的媒體互動活動。
來源:復旦發展研究院 2013-11-11
學術交流:
2014年
作為共同主席主辦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全球論壇(GRF-SPaC),應邀赴哥本哈根大學出席研究性大學國際聯盟(IARU)主辦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大會并作大會主旨演講。
2013年
應邀赴荷蘭參加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歐洲國家科研機構共同舉辦的“綠色經濟與綠色增長”中歐(多邊)學術研討會。
2012年
代表復旦大學出席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在印度孟買舉辦的第四屆能源和環境國際大會。
2010.8.17~21
參加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第10屆世界經濟學大會并報告入選學術論文“Structural Bonus,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2010.7.20~23
赴柏林參加德國洪堡大學二百周年校慶舉辦的“中國周“并報告論文 “Evaluate the Bank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
2010.6.20~23
赴濟州島參加2010年度韓國金融計量經濟學國際會議并報告論文“Identify the Industrial Patterns of Company Bankruptcy with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
2010.5.28~31
在復旦大學主辦的2010上海論壇上報告論文“中國工業的生產率和增長方式轉變:兩位數行業視角的分析”。
2010.5.26
在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經濟論壇上報告論文“中國工業的生產率和增長方式轉變:兩位數行業視角的分析”。
2010.2.9~10
論文“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GARCH Model”在首爾國立大學舉辦的2010年韓國聯合經濟學大會上宣讀。
2009.12.24
在復旦大學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辦的題為“從失衡走向平衡:中國與世界”的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溫室氣體減排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2009.12.13~17
赴香港城市大學參加紀念APEC成立20周年暨全球金融危機1周年之第3屆全中國經濟(All China Economics, ACE)國際會議并報告研究論文“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e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Chin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2009.8
在由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和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聯合主辦的第3屆轉型與經濟發展(TED)國際雙年會(主題為制度與經濟發展)上報告了兩篇論文:“基于能耗和碳排放的改革后中國工業化與生產率變化”和“結構紅利與中國工業增長”。
2009.6
在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WISE2009年春季學期高級經濟學系列講座第十五講報告論文“要素重置和結構改革如何影響改革后中國工業化進程的?”。
2009.5
在復旦大學主辦的2009上海論壇上報告與張軍教授合作的論文“結構紅利、生產率改變與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
2008.10
參加由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亞太中心聯合舉辦的投資、技術外溢和東亞FTA進程國際研討會并點評香港城市大學Li Kui-Wai教授報告的論文。
2008.10
在由《世界經濟》和《世界經濟文匯》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YES)學術研討會上報告論文“高能耗、高碳排放驅動了中國工業的高增長嗎?”。
2008.7~9
在芬蘭赫爾辛基聯合國大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研究院(UNU-WIDER)三個月駐所研究期間報告與Amelia U. Santos-Paulino合作的研究成果“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制約下的中國工業發展與生產率進步”。
2008.6
赴韓國慶北國立大學參加氣候變化計量經濟學論壇并發表論文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Emission and Sustainable Growth after Reform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Updat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2008.1
在由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改革2007:公共政策的變革”學術研討會上報告論文“能源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經濟政策選擇與調整”。
2007.11
參加由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技術與創新體制比較及其對地區發展影響”國際研討會。
2007.9
在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第2屆轉型與經濟發展(TED)國際雙年會(主題為政府、市場與公共政策)上報告論文“The Research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f China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the Reform in China: 1978-2005”。
2007.8
赴葡萄牙里斯本參加國際統計學協會(ISI)第56屆年會,在“Advances in Semi-parametr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分會場報告入選學術論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2007.8
報告在德國洪堡大學應用統計與經濟中心(CASE)駐所研究兩個月期間與Wolfgang K. H?rdle的合作研究成果“Identify the Industrial Patterns of Company Bankruptcy with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
2006.12
赴日本長琦大學參加第2屆中日韓金融與會計現狀與發展研究學術會議,報告論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China Case”。
2006.11
赴韓國參加國立慶北大學舉辦的“2006 KNU Financial Econometrics Conference”并報告論文“Calculation of default probabilitie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2006.8
受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基金資助,赴洪堡大學統計與計量研究所進行兩個月訪問研究,并與國際著名計量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Wolfgang H?rdle教授以及倫敦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訪問學者Rouslan Moro合作完成了論文“Estimation of default probabilitie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并在洪堡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的每周學術論壇上宣讀和討論。
2006.7
赴清華大學參加第14屆世界計量經濟學大會遠東分會并報告入選學術論文“Recurren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a Nonlinear ARMA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casting Financial Returns”(No. online304)。
2006.6
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參加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經濟類)學術聯誼會議并報告與張軍教授合作的論文《財政分權改善了中國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嗎?-來自1978~2004中國省級的證據》。
2005.10
在韓國慶北國立大學舉辦的“2005 KNU Financial Econometrics Conference”上報告論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2005.4
在韓國數據和信息科學協會(KDISS)2005年年會上報告論文“Forecasting Exchange Rate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Nonlinear ARI Model”。
2015年4月25日,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詩一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制研究》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行了開題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家氣象局原局長、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陳立民,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石磊,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陳迎副主任,上海大氣顆粒物污染與防治重點實驗室陳建民主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楊新主任、暨南大學大氣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研究所王伯光副所長、暨南大學經濟學系王兵主任、復旦大學資源環境領域資深專家戴星翼教授、王桂新教授、張梓太教授、朱春奎教授、嚴法善教授、吳力波教授、包存寬教授等,以及來自浙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40多位專家專家參與研討。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于24日晚親切會見了到滬的秦大河院士一行,對秦院士蒞臨指導重大項目研究表示歡迎,并預祝開題會圓滿召開。
開題會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發展研究院滬港聯合發展研究所聯席主任陳詩一教授擔任主持。首先,陳立民教授、李安方教授和石磊教授分別代表復旦大學、上海哲社辦和課題依托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致辭,對課題的順利開展抱以殷切期望。陳立民教授強調了這一跨學科項目研究的重要現實意義,對課題的研究開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李安方教授希望課題要成果與人才并重,并盡快展開研究,同時也要注意宣傳推介的方法;作為課題依托單位的代表,石磊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希望課題能夠涉及機制構建、制度安排等問題,真正為國家獻計獻策。
隨后,秦大河院士就氣候變化、霧霾治理、環境保護和未來地球計劃做了主旨演講。秦院士指出,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排放,減輕霧霾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秦院士簡要回顧和總結了對IPCC到目前為止的主要工作,并以三句話濃縮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主要結果:(1)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2)人類對氣候的干擾越高,風險越高,很多影響是不可逆的;(3)采取措施的話,還是可以建立更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秦院士特別指出,氣候變化與霧霾污染是環境變化的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我們需要把自然科學、經濟機制有機結合在一起,執行有效的環境治理政策,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緩霧霾污染。
接下來,與會專家們聽取了陳詩一教授的開題工作報告。在對課題的立項依據進行了介紹之后,陳詩一教授分別對總課題概況、子課題分工安排、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進行了介紹。整個課題擬對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霧霾形成機制以及區域差異進行研究,尋找分析霧霾治理與經濟轉型的經濟理論機制;并分別從促進霧霾治理與經濟轉型的兩個重點方向入手來展開對中國不同地區霧霾治理與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從能效提高和結構調整這兩個角度來分析霧霾治理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共生關系和共贏之道;同時在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促進我國霧霾治理與經濟轉型的有效經濟和環境政策。
以上述目標為導向,總課題從六個具體方面展開,由此形成六個環環相扣的子課題。子課題一,是關于《霧霾大氣污染的形成機制及時空演化特征研究》,由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楊新教授和暨南大學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研究所王伯光副所長擔任負責人;由暨南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王兵教授負責的子課題二探討《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制的經濟理論》;子課題三和四均為應用研究,分別是由復旦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教授負責的《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制的實證研究》和由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負責的《霧霾治理與經濟轉型的實踐導向型新興考核指標研究》;最后兩個子課題是基于上述研究的政策分析,分別是由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主任吳力波教授負責的《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社會影響評估》,以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潘家華所長負責的《促進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和環境政策研究》等。
陳詩一教授匯報后,與會專家就整個課題的框架思路以及各個子課題的研究方向展開了深入討論,并針對開題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寶貴意見。陳迎研究員認為以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經濟理論作為課題的指導思想是值得贊賞的,霧霾治理,不能從個別城市的視角出發完全“環境至上”,還是應該從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多角度出發全面分析。楊新教授認為課題首先要做好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對接,特別是環境科學與經濟學的對接,應結合不同區域氣象條件多樣的特點,進一步考察在擴散條件、氣象條件不同的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安排。陳建民教授認為,這個課題最大的亮點在于評估霧霾的經濟影響程度,同時指出,這個項目將來不論是提供發展模式,還是理論公式,需要注意的核心問題依舊是如何給政府提供一個一眼就能看懂的研究成果,從而指導政策方向。張梓太教授提出本項目研究的重點要落實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霧霾之間機理研究上,并以此為支撐找出“具體的運行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合理路徑。嚴法善教授指出,從理論角度提出來的政策建議如何才能更有現實操作性,如何才能避免對經濟發展傷筋動骨的影響。王桂新教授建議將研究區域從全國縮小到具有代表意義的長三角。另外,研究成員要有所調整,由于經費問題有些人員必須是友情參與。朱春奎教授強調要結合當下課題研究亟待完成的階段性任務,根據經費、人員配置等具體情況適當地縮小課題的研究范圍、調整子課題設立和參與人員,修訂課題的周期成果、最終成果。
王伯光教授認為大氣污染問題很復雜,研究表明PM10與PM2.5的形成機理不同,針對不同城市而言,顆粒物不同,形成原因與機制各異,相應的環境污染應對措施就不一樣。包存寬教授指出,要改變以往污染治理片面強調單一污染物的狀況,以霧霾作為切入點,整合相關污染物的協同治理。戴星翼教授認為從根本上治理霧霾的途徑有三。一是推進能源升級,比如石油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二是推進結構轉型,這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中之難;三是全力推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吳力波教授認為要緊抓這個項目本身的跨學科性質,相對于其他項目而言,霧霾治理的理論、實證研究的跨學科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她希望可以將環境系做的空氣質量模型,特別是大氣傳輸這塊,與關于能源方面的模型結合起來。王兵教授認為霧霾治理是系統工程,治理主要采取能源升級、結構轉型、創新驅動等幾種解決方案,可以通過實證分析,對這幾種解決方案進行排序,提出優先采用的方案。最后秦大河院士針對各位專家的建議做了總結性的發言,建議首席專家將這些意見集成起來,對課題研究內容進一步聚焦,對課題組成員適當進行調整,研究成果應重在具有顯示度的政策報告,不能太長,不要搞復雜模型,要讓決策者看懂想用。最后秦大河院士表示對課題的順利完成報以希望,建議社會科學題目和自然科學題目要互相靠攏,如果能把兩支隊伍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更多東西產生。下午,部分課題組成員根據上午專家組的建議,對總課題的研究思路、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和團隊構成、課題研究展開的機制和時間節點、各團隊和各成員分工、成果形式和要求以及經費的資助分配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林尚立副校長和文科科研處陳玉剛處長也對本課題的研究十分重視,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期望。文科科研處葛宏波副處長、復旦發展研究院學術服務中心主任張怡副處長、肖衛民老師、左昌柱老師也參加了本項目的開題研討會。
來源:復旦大學 2015-05-04
——記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詩一
陳詩一是標準的七零后,他沒有六十年代人那么凄苦和煽情,也沒有八十年代人那么自我和孤獨,但能讀懂上一輩的堅忍與智慧,也能融合新生代的激情和創造。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儒雅謙和、談吐睿智,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經濟、環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應用計量經濟學、當代中國經濟金融問題等,已在國內外一流經濟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次被轉載和引用。
很多復旦老師了解他,是因為他求學于此,奮勉務實,工作于此,積極進;
很多復旦學子記住他,是因為他暢述專題,精辟獨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為他以很多獎項,在中國當代經濟學界嶄露頭角。
難忘恩師
從踏足經濟學研究領域開始,陳詩一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條不斷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長串閃光的腳印。在這樣一條令人艷羨的成長軌跡背后,其實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但陳詩一總是說自己很幸運,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順”,因為他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包括帶他步入經濟學殿堂的,他的碩士生導師、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經濟學家張軍教授,他的博士生導師、韓國計量經濟學家Jeong教授,以及國際著名計量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H?rdle教授。
談起自己的三位恩師,陳詩一滿懷敬佩與感激:“在張老師的當代中國經濟課堂里,我開始理解中國的經濟奇跡和中國經濟研究;在兩周一次的seminar里,我開始認知經濟增長理論和讓人著迷的全要素生產率。這些啟迪了我對經濟學精神的理解和對科學研究態度的認知。”
在張軍教授的悉心指導下,陳詩一初步建立起了馬克思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各流派的比較體系,讓他有了不進一步探究其奧秘不能夠罷手的沖動。碩士畢業后,張軍教授將陳詩一推薦給了韓國計量經濟學家Jeong教授。在我國,計量經濟學相對于宏觀和微觀經濟學的發展相對較晚。為了跟隨Jeong教授學好這門重要的經濟學課程,陳詩一做出了遠赴韓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定。在他嚴苛的訓練下,陳詩一逐步構造起了經濟學量化分析的數理方法論體系,而且成為該校經濟學科有史以來用最短時間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之后,Jeong教授又把陳詩一推薦給了與他有著長期合作關系的國際著名計量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H?rdle教授。
“H?rdle教授是非參數計量經濟學領域的創始人,他1990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應用非參數回歸》是歐美經濟學博士必讀的教材,在他那里,我又學習了計量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非參數和半參數計量經濟學。”與H?rdle教授的合作讓陳詩一感悟著頂尖的國際學術研究之道。他們的合作已有多篇論文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
三位導師嚴格的要求培養了陳詩一嚴謹的科研能力與思維,而導師們的人格魅力與修為更是深深影響著陳詩一的思想和人生態度。“我從中體味到的是傳承的厚重力量,這讓我發奮更讓我不敢懈怠,如果能夠取得一點點成績我首先要歸功于他們,而且我至今還在和三位導師的繼續合作中不斷吸取這種養分!”
把脈中國經濟發展
有人曾經這樣定義經濟學家:他們雖然不是手握權柄的強者,卻是一群掌握經濟規律的、影響強者的智者,他們用自己智慧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陳詩一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就是如此,它雖不直接產生生產效益,卻同樣影響著國計民生。
“我的研究領域和興趣相對比較寬泛,我對與中國經濟相關的問題十分敏感,尤其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經濟規律的量化分析更是情有獨鐘。”具體研究問題上,陳詩一主要從資源要素配置和減排、從效率分析和生產率評估等視角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應用問題進行解釋和預測,對各種政策情景進行仿真和模擬,從而為企業和政府有效進行可持續發展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相對于現有研究,陳詩一的研究特色和學術創新主要體現在理論、方法、數據和政策仿真幾方面。理論研究方面,他找到了一個能夠合理分析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經濟理論框架,能夠用來度量經濟增長中的效率和質量。這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模型系統,其最大特色是能夠區分好壞產出,即能夠把環境污染等各種非期望的產出納入模型,識別其負外部性特征,并和GDP等期望的產出區別開來;該理論的另一特色是能夠考慮各種重要的資源要素,比如資本、勞動、能源、土地、技術、服務等。該模型系統實現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充分結合,因此對計量統計方法、計算技術和軟件編程的要求很高。除此之外,陳詩一還花了很多功夫對基礎數據進行開發,并利用所開發的模型系統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情景和前景進行仿真預測和咨政研究。
陳詩一的專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對此有詳細論述,該書入選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0),并榮獲首屆劉詩白經濟學獎(2012)。他這樣介紹:“我根據研究結果在書中提出了一些比較新的觀點和思路。比如,通過邊際減排成本來模擬碳稅稅率并建議征收差別碳稅、根據全要素生產率度量提出中國實現綠色工業革命的觀點、構建內生動態指數來評估我國各地區的低碳經濟轉型進程、開發參數和非參數技術來度量二氧化碳影子價格等。”
在榮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的論文《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中,他運用該理論模型對全國各省市的財政績效進行評估,這是國內較早量化分析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一篇權威文獻。體現其基礎數據開發成果的論文《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則榮獲《經濟學(季刊)》2010-2011年度最佳論文獎。該數據庫的構建花了他兩年左右時間,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關于中國工業近40個兩位數行業橫跨1978-2010年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庫。
2013年11月,陳詩一以獨立作者發表的論文《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被評為第四屆(2013年度)中國軟科學獎專業研究獎。他在獲獎感言中如是說:“我們的研究,就是想看看到底節能減排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期沖擊和長期影響是什么樣的,這需要基礎的研究,需要一個科學的量化分析,需要設定一個合理的理論模型,也需要設定節能減排的不同的路徑。為此,我們構建了一個能夠反映能源實際消耗和環境污染負外部性的理論模型,根據中國的增長需求和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條件設計了多種不同的節能減排情景,對到2049年這未來40年的影響趨勢進行了動態仿真預測。”
作為首席專家,陳詩一還先后承擔起了多項國家級經濟研究課題,并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東方早報》《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上發表過專家觀點。
“化作春泥更護花”
在學生眼中,陳詩一就像一片葉子,為了花的綻放和果實的成熟,他愿獻出自己的綠,甚至“零落成泥碾作塵”。作為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詩一始終將培養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不僅將國外前沿的知識與領先的方法介紹給學生,也將導師培養自己的方法傳遞給了他所要培養的學生。
課堂上,陳詩一使用北美課堂標準英文教材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含碩博連讀生)教授計量經濟學課程,本科生教材為古扎拉蒂的《計量經濟學基礎》,研究生授課教材為格林所著《計量經濟分析》,并用全英文給EMA外國碩士留學生教授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當代中國經濟課程。他還參與了時間序列分析、統計學和微觀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迄今,他已培養數理經濟學實驗班本科生(導師制)14名,研究生15名,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多名。
“每個星期我都會給復旦經濟學院的本科生上課,從我回來到現在。給博士生開設高級計量經濟學,邊給他們上課,邊進行學術培養。每個星期我還會為研究生開設討論課,大家在一起讀學術論文,講自己感興趣的學術論題,我會引導他們進行問題導向性的研究。最近,我就安排了一個研究小組做上海自貿區的專題性研究。他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學位論文或是感興趣的課題來一起參與討論,這里既有技術方法的培訓,也有動手能力和經濟思維方式的鍛煉。”正是這種引導性的教育方式,讓陳詩一的學生們充分調動了自身興趣,激發了研究潛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相關科研團隊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
依托以下平臺,陳詩一積極帶領團隊進行協作和展開研究。依托復旦大學“卓學—卓識—卓越”人才工程的“卓識計劃”資助,他領導建設了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政策實驗室,帶領極具科研實力和潛力的優秀青年研究團隊進行中國可持續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政策研究;他發揮復旦大學生態環境人文社科領導小組組長職能,依托復旦大學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頂尖智庫英國丁鐸爾中心合作成立的復旦丁鐸爾中心,帶領復旦大學與此領域相關的一批研究人員進行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跨學科、跨專業交叉研究;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建的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他整合了一批專門從事滬港發展、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協調發展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研究;依托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家“985”工程三期研究平臺,他充分發揮了青年學術帶頭人的領軍作用,凝聚了一批活躍的青年經濟學者,從事著中國經濟金融問題的研究。
盡管陳詩一帶領著幾個團隊的活動,但是研究都始終緊扣著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且研究成員多有交叉,最后形成的將是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專業研究團隊。
科研教學之外,陳詩一對國內外學術活動也傾注了滿腔熱情,在眾多學術會議上,他的身影經常出現:曾在第8屆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應用世界大會(SETA2012)、第10屆世界經濟學大會(ESWC2010)等國際頂尖學術會議上報告入選論文。2012年代表復旦大學出席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在印度孟買舉辦的第四屆能源和環境國際大會。2013年應邀赴荷蘭參加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歐洲國家科研機構共同舉辦的“綠色經濟與綠色增長”中歐(多邊)學術研討會。在今年的議程上,他還將作為共同主席主辦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全球論壇(GRF-SPaC),應邀赴哥本哈根大學出席研究性大學國際聯盟(IARU)主辦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大會并作大會主旨演講……在這些重大學術會議上,陳詩一代表了中國奮戰在經濟研究領域的科研人,也作為中國經濟學界水平與實力的代表在世界舞臺上發聲。“現代經濟學本土化,中國經濟研究國際化,這是我們這一代經濟學人的歷史使命”他說。
采訪將畢,我們稱贊陳詩一事業成功、桃李滿天,他謙虛地回應說:“自己在所從事的工作中只是普通一員,跟很多學者相比還有欠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自我。”正是這樣淡泊的自我定位,讓他在多年的科研、教學工作中攻關不輟,創造了不平凡的社會價值。正是無數自己眼中的普通一分子,才匯聚成當今時代的洪流。
專家簡介:
陳詩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洪堡大學和聯合國大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研究院訪問學者,F為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同時任復旦大學生態環境人文社科領導小組組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政策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建的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復旦氣候變化丁鐸爾中心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第十屆理事以及CSSCI收錄期刊《世界經濟文匯》編輯。入選復旦大學卓識人才培養計劃(2011)、上海市領軍人才(2012)、上海市浦江人才(2007)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4年第1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