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輝,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環境工程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1997.7-2015.9 在桂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先后從事環境采樣、實驗室分析、環境自動監測、環境監測信息化等工作。2015.10-至今,任桂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從事環境監測管理與監測科研。2021年,獲得生態環境部“三五人才(一流專家)”稱號。 目前為廣西科技專家庫專家、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專家、桂林市重要技術標準評審獎勵專家、桂林市環境應急專家。
研究領域及成果
研究領域:環境分析化學、環境監測信息化
研究成果綜述:參加工作以來,多項技術研究成果服務應用于環境管理,解決了一批環境工作中的急、難問題。2006年作為主要研發人員參與了廣西科技計劃研發項目《桂北地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技術研究》項目,該研究使桂林在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能迅速、準確地實施科學監測,及時反映污染現狀及影響,為政府和主管部門處理環境污染事故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獲得了2006年桂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2016年間,是桂林歷史上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時期,為有效應對大氣污染的這種嚴峻形勢,亟需開展大氣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本人主持了《桂林市大氣細顆粒物源排放清單及污染防控對策》《桂林市VOCs污染特征及其對O3貢獻》等課題研究,并參加了《桂林市典型污染氣象分析及防控對策》《桂林市大氣細顆粒物在線源解析》和《揚塵對桂林市空氣中細顆粒物的貢獻》等研究工作。通過這一系列研究工作,及時摸清了桂林大氣污染的來源貢獻,找準了影響桂林大氣質量的關鍵因素,為大氣環境管理精準施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據,在這之后,桂林市大氣質量年年向好。2018年以后,面對要說清楚桂林廣大農村面源污染的問題,本人主持承擔了廣西科技計劃重點研發項目《基于非點源污染負荷的智慧漓江流域建設及示范》。該項目研究成果克服了傳統監測手段難以對漓江流域非點源污染實行準確有效地全流域監測的缺陷,為桂林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段方式,填補了非點源污染管理上的技術空白。
進入21世紀,國內許多監測站(中心)開始探索LIMS(實驗室管理系統)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但實踐表明,這方面失敗的案例多、成功的案例少。2010年桂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信息化建設項目中,本人作為系統研發團隊的帶頭人,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和對信息技術的跟蹤研究,針對環境監測信息化成敗的關鍵——信息系統開發者與系統的應用者(即環境監測技術人員)之間對系統功能的理解差異,通過自學掌握了系統開發的關鍵技術和經驗并率先取得了Excel服務器開發工程師資格證,并帶領研究團隊摸索出了地市級監測站建設監測業務信息系統的開發運行模式,利用Excel服務器+SQL-Server數據庫的組合方案自主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桂林市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監測工作規范化、監測數據信息化、流程管理自動化。至今,該系統已經為桂林的生態環境監測服務了11個年頭,并于2015年獲得了桂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本人主持了廣西科技計劃重點研發項目《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挖掘系統研究與示范》,進一步深化了桂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形成了跨平臺、跨系統的多源全面環境數據中心,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監測數據價值。2018年,作為第一主編,編寫了《環境監測與大數據研究》一書。2020-2021年受邀參加“廣西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系統”建設工作。
人才培養:近年來兼任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指導培養了生態環境領域碩士研究生多名。2019年,代表所在工作單位率隊參加廣西輻射環境監測技能比武大賽,榮獲團體三等獎。
獲獎情況
2006年,獲桂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7月,獲桂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21年11月,獲生態環境部“三五人才(一流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