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軍,南寧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千骨計劃”學者,軟件設計師, 流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廣西地理學會秘書長、廣西水土保持學會理事、廣西環境學會理事。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訪學2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廣西科技項目2項、廣西省級教改項目1項、其他科研項目30余項,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在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土壤-地下水污染模擬、河流修復、河流地貌、水沙變化、河流分類、河流功能、河流管理、區域資源環境問題空間數據建模與分析等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河流結構的河流分類方法、構建了由河流分類→河流類型→河流類型功能潛力辨析→河流類型功能狀況評價→依據河流類型的功能潛力與功能現狀之間的差距設計管理活動的全過程的河流管理方法。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Geomorph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生態學報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SCI源刊15篇、EI論文2篇、中文核心22篇;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申請發明專利4件。獲廣西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3)、二等獎(排名第4)和特等獎(排名第19)各1項,獲得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排名第17);獲得廣西水土保持科技進步獎1項(排名第2),F指導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9名。
研究領域: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河流修復、河流分類、河流管理、地理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空間建模
獲獎情況:
2017廣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聚焦課程教材教學綜合改革推動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與實踐”,個人排名第4;
2019廣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行業引領、產出導向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個人排名第3;
2022年獲得第一屆廣西水土保持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廣西喀斯特坡耕地水土過程及其生態效應”, 個人排名第2.